燕赵大地,再次响起“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歌。
悲歌一曲唱罢,旋即转入寂寞。无边的寂寞,始终是塞罕坝的“敌人”。
73岁的尹桂芝,18岁时秉持“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的信念,来到塞罕坝,“没活干,那就找活儿干,干啥还得往前干”。80岁高龄的“老坝上”张省也说:“当时就看谁能干。谁能干就跟谁比。比着干,得劲!”
化解白天的寂寞就找活儿干,安顿晚上的寂寞就人为制造声响。
“年轻人没啥活动,上山参加生产回来,基本上就在宿舍待着,看看书。太闷了,就喊两声,乱唱几句,敲敲洗脸盆子。就这样。”建场初期的技术员李信说。
55年了,寂寞依然难以驱除。
塞罕坝在偏僻地带设有多处望火楼,一般都是夫妻终年住着,观察火情,被誉为“森林的眼睛”。
刘军和齐淑艳驻守的阴河分场亮兵台营林区望火楼,是整个塞罕坝林场的制高点。举目一望,茫茫林海尽收眼底,就专门辟名为“望海楼”。这里距离林场驻地有一个小时的车程,一路上除了树,还是树,偶见一个人影,都让人心生暖意与欣悦。
他们的任务就是每15分钟登高瞭望一次,看看四周是否冒烟了。这份工作,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在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两口子生活了11年,“该吵的架都吵完了”。原本性情上就好静的刘军,笑起来也是一个“慢动作”。
实在是“熬得慌”,刘军看见央视播放着《跟徐湛学国画》节目,顿时来了兴致,“寻思”着那就学画画吧。
初中一年级就辍学了的刘军,人到中年,给自己找了个爱好。边学边画,边画边学,他感觉没有那么难,“你看,画个松树枝,拿毛笔往纸上一戳,就出来了”。
他画有《赏秋》《一览众山小》《春江水暖》《松鼠送福》《长寿图》《百财聚来图》,还有一幅,两只猫咪,瞪大眼睛,竖起耳朵,全神贯注,相互偎依着。刘军将之唤名《守望》。
“守望”,是当代塞罕坝人的人生关键词。
他们在守望塞罕坝的气息。用作家石英的话说,整个塞罕坝都散发着“一种清冽、芳香、甜润而又略含酸爽的使人清醒、促人向上的气息”。
他们在守望塞罕坝的绿色。用编辑家崔道怡的话说,塞罕坝的绿是“碧绿、翠绿、嫩绿、油绿”,是“饱含着脂肪与水分、充盈着生命之原色的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