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内容摘自论文《塞罕坝林场开展攻坚造林的成功经验与思考》,作者司宏图,来自塞罕坝第三乡分场。
塞罕坝的造林与管护,历来都是科研力量“唱大戏”。一群知识分子,甘心在这里观察树、研究树、发现树。
这五年,塞罕坝完成《坝上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大径级材培育技术研究》《塞罕坝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等5项课题研究,开展《油松、华北落叶松高效培育与经营关键技术研究》《华北土石山区典型森林类型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等4项协作研究,评审通过《河北省白毛树皮象防治技术规程》《河北省樟子松人工林抚育技术规程》等3项地方技术标准。
塞罕坝的659种植物,也被纳入研究的视野。“在特有植物中,光萼山楂是新发现的一个耐寒耐旱种,保存了良好的基因遗传性。”《塞罕坝森林植物图谱》记载道。
风光摄影家姜平则以艺术的视角,丈量着塞罕坝的一草一木,“高低起伏的山岗之间夹杂着一块块草场和湖泊,晨曦中耀眼的白桦树、夕阳下牧归的牛羊和秋风前短暂的油菜花,构成了塞罕坝典型的地貌特征和美丽的塞外风景。这种自然条件,非常适合摄影创作”。
他出版的画册《风光摄影解析:塞罕坝》,以塞罕坝的风景为例,讲述着与风光摄影有关的甲乙丙丁。
塞罕坝经得住360度全域性的研究与打量,最根本的还是新的生态思想在奠基在涵养。
塞罕坝之路,是播种绿色之路,亦是捍卫绿色之路,更是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为方向的通往未来之路。
这就是塞罕坝的“根”。
一个蓄满精神能量的“林子”,向着壮阔的天空拔节生长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在塞罕坝林海漫步,眼与耳,身与心,是可以完全托付的,不设防。
无边无沿、无穷无尽的绿色,清新、雅洁、恢宏、明亮,令人心安,有着向上的牵引力。
饮水思源,睹物思人。
塞罕坝有片“尚海纪念林”。好一个齐整、葱翠的“林子”,铭刻着以林场首任党委书记王尚海为代表的创业元勋们的功绩。
林场建设初创时期,困难堆积如山。为了稳定军心,王尚海一跺脚,从承德举家迁往坝上。副场长张启恩,原林业部造林司工程师,北京大学毕业生,硬是说服爱人挥别京城,举家上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