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已经证实,青藏高原不是“铁板一块”,在空间上是分阶段上升的。有研究人员提出,当青藏高原中部已经隆起时,喜马拉雅地区可能还是海洋……
雪域“居民”的“户籍档案”
藏北羌塘草原,平均海拔超5000米,仲夏时节也常是茫茫雪原。冰天雪地间,藏野驴成群奔跑,藏羚羊优雅漫步,野牦牛雄踞山头,珍稀鸟类蹁跹飞舞。
这里是名副其实的“野生动物的天堂”。1993年,羌塘成立自然保护区,2000年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近年来,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使区域内生态环境资源发挥更大效益,服务于科研和国民教育并造福当地群众,成为摆在专家与决策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于是,在藏北建立国家公园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这次科考中,我们担负着对区域内动植物种类、数量、分布区进行摸底,为国家公园的自然保护与生态旅游规划提供科学数据与建议的任务。”生物与生态变化考察队队长、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杨永平说。
考察队分为哺乳动物、鸟类、鱼类、爬行类动物、生态与植被5个研究小组。科研人员每日驱车追寻“高原精灵”的踪迹,为雪域“居民”做“人口普查”。
“根据初步观察,从色林错到各拉丹东地区,物种分布密度均呈中上水平。”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欣海表示。
除了传统的观察和计数方式,李欣海的团队还使用无人机对动物进行航拍。在色林错西岸,他们甚至拍到过数量超过500只的大群藏羚羊。
“我们会把发现动物的地点和数量记录下来,以此为基础数据,运用物种分布模型,对各区域不同动物的大致规模进行计算。”李欣海说,他们将绘制一张全面的动物分布图。这份雪域“居民”的“户籍档案”,将为动植物保护、合理放牧与观光旅游规划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