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巴族传统竹编传承人高向东 摄影:刘睿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任谦、李聪、刘睿、李晋):“帮辛石锅,德兴竹编”。坐落于雅鲁藏布江下游西岸的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德兴乡,纳山水之灵,盛产竹藤。当地珞巴、门巴族素以编织制作竹器、藤器而饮誉,其编织生产的“邦穹”(扁圆形竹器)、“休差”(圆柱型竹器)、“休斯贡”(方形竹器)等生活用品,色彩斑斓、精美异常,在西藏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已经成为德兴一张靓丽的民族文化名片。
在墨脱县委、县政府和援藏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德兴吹响了竹编、藤编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号角。德兴乡副乡长西绕多吉向我们介绍说:“2013年的时候,援藏工作队组织当地29名农牧民青年到四川青神县培训竹编技能,把新型的和传统的竹编技能都进行培训。2015年,乡政府引进了北京的邓小林藤木家具厂。这些新型的竹编都是它进来以后开始的,我们之前只是编传统的。”
西绕多吉介绍说,德兴乡发展竹编、藤编产业的初衷,一方面是保护和传承好这一门巴、珞巴民族流传千年的传统技艺,并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另一方面,是出于脱贫攻坚的考虑,旨在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契机,摆脱德兴竹编和藤编技艺落后、市场狭窄的状况,实现产业化、市场化经营,为当地农牧民脱贫致富开辟一条新的绿色产业发展之路。2013年,林芝市投资370万元,在德兴村建起了520平方米的竹编、藤编加工厂,这也就是现在的墨脱德兴竹藤编织加工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的经理张益群说:“平时老百姓从山上采来藤编原料拿到这边来,厂里收购,在厂里进行机械的加工,把藤条抽出来以后再转交给百姓,百姓拿到家里去编,编好后厂里再回收,由合作社统一销售。我们今年在巴宜区设立了一个点,作为销售实体店。”
张益群所说的,就是目前工厂主要采用的“公司+农户”产业发展模式,也就是把公司经营与农户家庭作坊生产结合起来。在这一新兴模式带动下,全村有60多户参与了竹编藤编工作,仅去年一年总的产品销售就达到500多件,全年销售额逾130万元。
合作社里,竹条、竹片、竹丝、藤丝,传统的“邦穹”“休差”“休斯贡”,新式的办公桌椅、沙发、茶几,各式各样的藤椅、竹凳,各种竹篮、藤包、挂饰、摆件,堆满了生产车间和库房,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合作社的职员黄熙向我们介绍道,这些产品百分之七十销往内地,北京、广州、苏杭、成都等地都有墨脱的产品,“尤其是许多大型酒店、茶楼,都是在我们这里定的,小的卡包、茶几、沙发都是在这里定的。藤比竹子的好,就是它韧性好,而且随便怎么折都不会坏,回弹力也好,比竹子耐用。”
为了进一步推动农牧民竹编产品的销售,墨脱县政府瞄准了电子商务,开启了竹编、藤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进行时”。墨脱县副县长四郎拥珍向记者介绍道:“县政府有一个做法,在和拉萨的阿云商店合作,签了1000万的合作协议,目前是石锅店的电子商务业务已经启用,接下来就是竹编加工厂,我们会继续协商,帮助他们的外销。”
搭上了电子商务的快车,相信德兴竹编这门西藏的传统手工艺将会更加发扬光大。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摄影:刘睿
藤编加工厂 摄影:刘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