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障垃圾分类贯穿整个流程,厦门市还在推进垃圾分类数字监管系统建设,为垃圾分类工作提供科技支持。作为福建省首个餐厨信息化项目,厦门市餐厨垃圾信息化管理平台于今年5月26日正式通过验收,管理平台综合运用数据库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接入全市43部餐厨收运车,2200余各餐厨垃圾桶RFID卡信息,560余家餐厨垃圾产生单位的数据信息,实现餐厨垃圾产、收、运、处全流程信息化监管。
活用奖惩杠杆提高垃圾分类自觉性和主动性
推广垃圾分类,究竟是该以激励为主,还是以惩罚为主,从这些年的探索经验看,二者结合无疑会发挥更大作用。
居民连续正确分类投放垃圾将获得积分奖励,而积分则可用于兑换小礼品或成为评奖考核指标,这些确实会有一定激励作用,然而这种效果却并不能针对所有人。
硬规定和惩治处罚标准的出台则让每个人的心中多了一份自觉。
上半年厦门市思明、湖里两区执法局共出动执法人员18000多人次,进社区153个,劝导纠正生活垃圾违法行为2331起,查处生活垃圾乱倾倒行为8起,罚款24805元。截至目前,厦门市示范点垃圾分类知晓率达90%,厨余垃圾分类准确率最高可达80%,其他垃圾分类准确率平均达到45%。
此外,厦门还在积极推进《厦门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的立法工作,目前已进入市人大立法程序,同时,市政府还在加快推进《厦门经济特区社会文明促进条例》制定,明确对乱丢放垃圾和垃圾不分类行为的劝导和处罚规定。
今年3月,厦门印发了《厦门市2017年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到2017年底,全市生活垃圾分类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初步建立,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不低于8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创新手法、强力执行,厦门市推广垃圾分类的做法和经验也让我们看到,垃圾分类需要每个人自觉主动的参与,更需要配套设施的完善以及奖惩措施的结合,而这件改变我们生活习惯的“小事”,终将会成为改善我们生活环境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