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大摆酒席、不收取礼金、不请人吹打,开支一般控制在两三千元
本报讯 (记者 范非 通讯员 张秀峰 姚中吉)“老父亲前不久过世,办丧事只花了2000多元。”7月31日,胳膊上箍着黑纱的夏县祁家河村村民张治全对记者说。村党支部书记杨祁海颇为自豪地介绍,过去60多年,村里不论谁家办丧事都一切从简,从不兴大摆酒席、收取礼金,也不请乐手吹吹打打。“习惯成自然。现在各家办丧事的开支都控制在两三千元,从没有人认为这么做会显得寒酸。”
祁家河是一个仅800多口人的小山村,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起,历来勤俭的祁家河人逐渐形成了几条不成文的规矩:不论谁家的老人去世,均不超3天就出殡下葬,其间不大摆酒席,不收亲友礼金,也不请乐人吹打;下葬前,帮忙的村民一律不在事主家吃饭;下葬当天,也只是炒一大锅烩菜、下几大盆面条,请亲友和帮忙的人们简单吃顿饭,顶多再给帮忙的人每人发一盒烟。丧事简办的村规受到了大伙的一致拥护,一守就是二十几年。
改革开放后,头脑活泛起来的祁家河人通过种植烟叶、发展温室蔬菜大棚奔上致富路,有一些村民不免就想把自家红白事的场面搞得排场些。兜里有了钱,丧事简办的老规矩还要不要守?“勤俭节约、厚养薄葬是咱中国人千百年沿袭的好传统、好风俗,好传统就要继承下来,好风俗就得发扬光大。”杨祁海说,在坚持丧事简办这一点上,历届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思想始终没有丝毫的动摇。
就这样,在历届村“两委”的力挺和引导下,这个小山村节俭办丧事的老规矩沿用至今,从未有人逾越“红线”。有一年,一个在外工作人员的老人去世后,其单位同事跑了几十公里山路来村里吊唁,事主过意不去,想加几道“硬菜”款待一下同事和帮忙的村民们。后来经过村干部的劝说,他愉快地入乡随俗,照“章”办事。
2001年,经村民一致赞同,该村又对“下葬当天请帮忙的村民简单吃顿饭”这条老规矩做出“修订”。这以后,出殡当日帮忙抬棺埋人的村民也一律不在事主家吃饭,每人抽一盒烟就算了事。
记者了解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祁家河村老规矩的内涵其实也在与时俱进。比如,如今事主待客的饭菜质量较过去缺吃少穿的时代有了明显提高,可以炒几个家常的肉菜,但决不允许大摆酒席;过去给乡亲们分发的香烟每盒只有块儿八毛,现在则把标准提高到了每盒五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