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上述经验,红军决定在吴起镇以西的五里沟口布下“口袋阵”,诱敌深入,切掉“尾巴”。按照中央军委部署,陕甘支队1纵队的1、2、4、5、6大队,2纵队的8、13大队,共4000多官兵(另说5000人)在当地游击队指引下,先后于10月19日晚间、20日凌晨分别进入吴起镇头道川两侧山沟,隐蔽设伏。毛泽东也赶到吴起镇西面的平台山(今胜利山),亲临战场指挥,而一线主将正是陕甘支队总指挥彭德怀。
资料图:五里沟口战斗遗址。
红军兵分3路,隐蔽在五里沟口的头道川、三道川和正面的西南山,形成3路夹攻的态势。为确保部队集结和诱敌深入,红军干部团(团长陈赓)担负了前出狙击、吸引敌骑的重任。19日,干部团5连连长肖应棠的3个班(48人),在距铁边城约10华里处的山地,与马培清的骑兵团先头部队交上了火。马家骑兵见红军兵少却作战顽强,以为追上了红军“跑散”的主力纵队,便主动求战,一路杀向吴起镇。
牵着敌人的鼻子走
明眼人看得清楚,干部团和马家骑兵交火的时候,红军主力设伏尚未完成,也就是说,这个骄横的马培清团已孤军突出,过分深入了作战前沿。出头的椽子先烂,既然这股敌人主动送上门,不先揍他们一顿红军自个都说不过去。
20日,马培清团因遭到红军肖应棠部阻击,便让开中路,顺着二道川与头道川之间山梁搜索前进,试图从侧翼迂回进攻。当天下午,该部准备在二道川刘河湾一线宿营时,红军1纵队便对其发动袭扰攻击。
马培清团利用地形和骑兵机动优势,撤至头道川与二道川之间的山梁上,甚至在一块尚未收割的荞麦地里构筑了简易工事。双方停停打打,一直耗到当天晚上,马培清见情况没有太大变化,便留1个连在荞麦地防守,其余人马撤到二道川塔儿湾附近休整。
资料图:描绘红军痛击敌骑兵的画作。
上述作战,看似战果不大,却充分体现出红军战术运用的老辣。20日红军之所以没有对马培清团予以实质性打击,可不是怕马家骑兵,而是需要更多时间排兵布阵,同时也为了继续诱敌,让敌方主力特别是另一路东北军骑兵,察觉不到红军“分割包抄、实施歼灭”的真实意图。红军借助山地掩护,以有限度的战术阻击,让马培清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已被“牵进了猎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