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 酒业 证券 产经 房产 银行 保险 科技 消费 证券

开年海外并购持续放缓,市场观望情绪浓厚

2016年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大年,2017年的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出现双降,2018年似乎延续了这一趋势,而2019年下半年或许是一个转折

星期三 2019.02.20
长按二维码 阅读全文
×
Loading...

开年海外并购持续放缓,市场观望情绪浓厚

第一财经       2019-02-20 09 : 22
A+ A-

2016年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大年,2017年的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出现双降,2018年似乎延续了这一趋势,而2019年下半年或许是一个转折。

普华永道2月19日发布的《2018年中国企业并购市场回顾与2019年展望》显示,2018年中国企业并购总金额约为6780亿美元,基本保持上年度水平。中国企业并购总金额低于2016年的历史水平,尽管如此,在并购数量方面于过去三年间保持了总体稳定的趋势。虽然2018年同比涨幅为11%,但仍少于2016年并购数量的峰值。

其中,海外并购交易金额下降23%,私募股权基金并购交易金额创下新高,其增长抵消了海外并购方面出现的下滑。2018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金额不足2016年峰值水平的一半,连续第三年出现下降。

此外,2018年单笔10亿美元以上的超大型海外并购案例数量保持平稳。中国大型海外并购案例数量明显减少,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29%,与2016年相比下降60%之多。

普华永道中国企业购并服务合伙人李俊伟认为,投资者寻求交易的热情并未衰减,而大幕之后悄然发生的是他们正在转变的投资风向。一系列压力和不确定因素相互交织,勾勒出交易市场的基本格局。

“国有企业正在减少海外交易的布局,转而将更多重心投向内部重组和境内市场。 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在出境投资方面略显活跃,其海外并购的交易数量已连续三年超过国有企业。”李俊伟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数据显示财务投资者表现出了他们在交易资金筹集能力方面的优势,其出境投资活动量级已经占到总交易的四成。

融资方面,2018年随着市场中一部分小规模人民币基金退出市场,人民币基金募资情况严峻,但相比2016年,美元基金重新占据了重要比例,并在国内更受到青睐。

数据显示,私募股权投资活动在2018 年创下2220亿美元的新纪录,略高于2016年创下的上一个高峰, 这说明充沛的资金流满足了私募行业的高融资需求。高科技和金融科技行业表现尤其活跃,并且发生了数宗大额交易,其中蚂蚁金服的140亿美元融资创下全球有史以来最高私募股权融资纪录。

李俊伟对记者表示,人民币基金正在产生分化的趋势,头部机构强者恒强,一些策略型和行业型的基金募资压力相对较小,反而面临很多更好投资机会。“一些中小型人民币基金此前投资策略并不是很明显,也缺少好的业绩支持,他们后续募资和发展会受到很大影响,但是一些头部基金由于对行业专注,他们的投资策略和业绩会受到出资人追捧。”

他进而解释了美元基金受到青睐的原因,首先是两种募资环境不同。美元基金的出资人相对比较成熟,以机构和退休金为主,对于投资时长的耐心和行业包容度相对较高;而人民币基金出资人尽管也逐渐以机构投资人为主流,但是对投资周期的期许相对较短,退出渠道也相对较窄。“此外,人民币基金在过去两年与跨境并购一样,爆发有一点过快,各路机构和人马都在里面,这样二级市场调整之后泡沫有所挤出,中小型人民币基金出现募资困难的同时,后续发展也面临挑战。”·

2018年私募股权在上市和并购退出方面出现迟缓,均出现数量下滑,跌至过去五年最低水平。然而,美国市场和香港市场对私募股权投资标的显现吸引力,2018年在这两个市场退出的私募股权投资标的上市数量创过去五年之最。

2019年的海外并购还将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包括欧洲在内的地区司法管辖加大了对大型、敏感、热门交易的审查力度,特别是有关技术或战略资产的交易活动;英国脱欧对英国和其他欧盟国家的影响也尚不能确定;并购融资和外汇的持续管制;3月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结果未定,一系列定价预期等不确定因素正在发挥作用,因此普华永道预计海外并购交易将持续下滑, 2019年上半年,中国企业的并购活动也总体将出现放缓。

尽管2019 年前几个月会出现放缓,但鉴于投资资金存量处于历史高位,2019年的私募投资活动或将基本保持现有活跃水平。私募股权对海外并购交易的参与程度将持续稳定,拥有美元的财务投资者将依旧活跃。

李俊伟认为,下半年甚至会出现相当有力的反弹,因为驱使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主要驱动因素依然在发挥效能。“我们认为在2019年五 月至十二月,海外并购能够出现好转,同时私募股权交易方面表现活跃。与此同时,由于中国市场正致力于在汽车、金融服务、高科技等领域加大开放力度,外商投资方面将有望出现增长。”

责编:黄向东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责任编辑:CF001
点击阅读全文(剩余0%)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