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为了实现影响年轻人的目标,导演和片方选择了猫眼电影做为《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联合出品方和主发行方。导演萧寒在采访中表示,这么做主要是由于猫眼电影特别关注年轻群体,平台气质和影片非常吻合。因此,希望通过猫眼这个平台让更多年轻人看到这部影片。猫眼运营副总裁康利在12日的电影首映礼上也表示,猫眼之所以会与这部影片合作,就是因为非常认同影片传达的价值观,这样的作品在当下显得特别珍贵,猫眼电影愿意与这份珍贵同行。
显然,在3集电视纪录片IP基础和粉丝基础上,《我在故宫修文物》在90后二次元群体中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具备了较好的口碑和受众基础。但是,影片如何才能够将其IP及粉丝基础和映前口碑等市场潜力充分挖掘出来,有效地转化成票房增量?
纪录电影市场潜力其实不可低估
即使映前口碑不错,也有粉丝推助,但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是,毕竟《我在故宫修文物》将与《长城》、《罗曼蒂克消亡史》等大制作影片同日上映,在大片冲击下,这部纪录电影是否会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
对此,萧寒表示自己的作品属于“非主流”,在票房上没有太大压力,“因为这部片子的成本低,和《长城》相比不到百分之一,票房对我来说没有压力。” 萧寒透露电影的全国排片量将近两千场,“通过这部影片,我不敢说迎来纪录电影、艺术电影的春天,但是看到观众热烈的反应,给我们很大的信心,说明这类影片未来是有希望的。”
中国电影市场存在的一个较为显著的问题是影片类型单一、题材雷同,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其实观众对电影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任何一种类型的影片只要有观众喜欢,就有市场生存空间。目前电影行业内各家通过重磅投资、保底发行等手段“押宝”单一类型商业片并非长远之计。反而,推动新的电影类型成熟、培养特定观影人群、开辟细分市场,可能孕育着较大的机会。
纪录电影目前虽还属于“小众文化”,票房前景也并不明朗,但从影片类型差异化和题材新颖性而言,足以使其在细分市场开辟上成为一支潜力十足的先头部队。今年陆川的自然纪录电影《我们诞生在中国》,最终以房6600万元票房打破纪录电影票房纪录,证明了纪录电影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市场潜质。
然而,在分线发行条件尚不成熟的国内市场,纪录电影细分市场潜力如何挖掘,可能是摆在《我在故宫修文物》、《我们诞生在中国》等一众纪录电影项目运作者面前的一个艰巨的难题。在这方面《我们诞生在中国》或可为《我在故宫修文物》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