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千年前的北魏究竟是什么样?人们过的究竟是怎样的生活?虽说沙岭北魏壁画提供了一些生活模板,但却也留下很多待解之谜。“这组壁画蕴含的信息太丰富了。墓主人宴饮图,从服装到使用的器物,再到助兴的乐舞乐伎,这些信息都要精准;在墓主人出行图中,还有各类车的出现。画师们对这些都不了解,我们前期就要给他们找资料,或者说找墓葬中曾经出土过的实物,领着他们去大同博物馆等地看,让他们有一种代入感,这样绘制出来的图像才能准确。”王雁卿充分发挥了考古人严谨的特质,按照壁画中的不同题材进行分工,有人负责服饰,有人负责车,有人负责北魏器物,比如墓主人用的酒具、酒壶、仪仗队手持的器物等。“很具象,很复杂,得不停地查阅资料,从北魏延续到唐、汉时期,要找到类似的图片提供给画师,他们才好对照壁画上的实景绘制出来,这个过程还得不停地修正。”拿着绘制好的线图,画师们趴在放大数倍的壁画图像前仔细对比,在研究的基础上复制、临摹。8幅大体量的壁画三易其稿,对于王雁卿来说,这是块硬骨头,但她和团队成员及画师们通力合作,硬生生地将其啃了下来。
不少专家看到摹制的壁画后,都赞不绝口,在他们看来,这种壁画“重生”,不仅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可示范的模板,“克隆”后的壁画更能真实反映原来壁画的信息,为广大美术爱好者和从业者提供了学习研究的范本,可谓一举多得。
“克隆”壁画后的意外收获 让考古人有了新的认识
如今,摹制的沙岭北魏壁画成功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这是考古技术与美术技艺的一次尝试和突破。但是,从考古层面来说,这次壁画摹制过程,也为考古人带来了意外收获,为之前一些“悬疑”的考古难题,找到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