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经历了落第的打击之后,再也没有应试了,他将希望寄托在自己的两个儿子身上。十八年后,他带着苏轼、苏辙来到京师。经过熟人的推荐,他们父子结识了欧阳修,欧阳修对他们大加赞赏。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担任主考官,录取了苏轼、苏辙兄弟,兄弟二人一榜及第。这让苏洵既高兴,又有点醋意,心里想:“两个儿子都能考上,真是天大的喜事。但他们怎么那么容易就考上了呢,我怎么就那么难呢?”他写了一首打油诗来表达这种心情:
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
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
在科举发展史上,并非所有的读书人都能像陈修、谢启祚等人那么幸运,通过多年的努力还是能获得科举功名,大多数读书人则是耗尽了一生的光阴却一无所获,因为能通过科举改变自己命运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只能一辈子都是童生,科举功名对他们来说永远都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
本文部分摘自《千年科举》,李兵著,岳麓书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