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科举的千年发展史上,还真有几位百岁考生。清道光六年(1826),一个104岁的举人颤颤巍巍地来到顺天贡院,准备参加礼部会试,他就是广东举人陆去从,虽然最后没能考上,但皇帝还是特赐予国子监司业官衔,以鼓励其他读书人。
尽管老龄考生受到社会的特别关注,但在实际的科举生活中,老年及第者受到社会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如青年得志者,其个人魅力也远远没有年轻人那么大。宋代福建人徐遹博学多才,但科举之路相当坎坷,直到白发满头才考上进士。徐遹和新科进士们参加完琼林宴之后,来到娱乐场所尽情狂欢时,他发现只有自己头顶上的簪花没有被那些美女们摘下来,其余年轻点进士的都被美女们摘下来,作为新科进士送给自己的礼物收藏起来了。看到这种场面,徐遹感到十分失落,醋意顿生。他的这种心情有诗为证:
白发青衫老得官,琼林宴罢酒肠宽。
平康过尽无人问,留得宫花醒后看。
这首诗歌的意思是说:我是这么大年龄才考上进士的,在琼林宴上吃得酒醉饭饱,内心很是满足啊。没有想到的是,我到娱乐场所去,居然就没有人理睬我,真是有点郁闷,我只好自我欣赏了,到底年龄大了,魅力远远比不上那些年轻的同门啊。
受科举及第魔力吸引,许多考生虽然是多次考试,但总是不甘心,希望能够通过科举得到一官半职。既然有人出现多次考试,那么父子同时赴考、祖孙同年登第的情况在中国古代科举发展史上也就屡见不鲜。兄弟同时参加考试的事情在科举史上更不少见。
唐宋文学八大家之中,有三苏,即苏洵、苏轼与苏辙。父亲苏洵算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人物。他二十七岁才开始发愤读书,为什么突然醒悟了呢,是他老婆苦口婆心的劝导,才觉得读书很重要。可能是觉得自己年龄已经大了,有时不待我的感觉,第二年就匆匆忙忙地参加了进士科和制科考试,结果都名落孙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