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投资时报》记者 薛南骏
互联网金融的世界充满了躁动、吵闹和迷茫。
先是7月底因为市场传言,平安系旗下陆金所遭遇罕见的集中转让兑付危机;随后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在《人民日报》撰文称“99%的互联网金融都是‘皇帝的新衣’”,其矛头直指互联网金融行业乱象。
其后,互联网金融行业内以大标著称的红岭创投宣布其网贷业务三年内将逐步清盘,创始人周世平更是公开声称:“做了8年网贷,我的心太累了!我们做到2700多亿元交易量,不仅没有赚钱,还有8亿元的坏账。未来这样的平台没有可能性,我老周也没有底气继续让投资人一直在平台投资,因为长期垫付那个漏洞会越来越大,总有一天平台会爆掉。”
正是在一片风声鹤唳中,在美国上市的宜人贷于近日发布二季报,称其净收入11.83亿人民币(1.75亿美元),较2016年同期增长61%;净利润2.69亿人民币(3969万美元),较2016年同期增长3%。报告发布之际,该公司还推出两项股东分红政策,包括一次特殊现金红利和今后每半年发放一次的普通红利。
表面看来,宜人贷呈现的数据相对不错,但深入研究便可发现,其中有些数据显示出了该行业难以言述的“秘密”。 互金行业盈利难
宜人贷2015年12月在美国纽交所上市,是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海外上市第一股。而国内公认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老大—陆金所尽管宣传造势有多年,传言的上市地也呈现多个版本,但至今仍是只闻梯响未见人来。
宜人贷上市首日开盘价10美元,当天甚至两度跌破发行价,但其后走势在中概股中属于“妖艳”的独特风景,截至今年8月9日,宜人贷股价为36.79美元。
“宜人贷是在质疑声中上市的,加上当时中概股正遭遇寒流,这样的走势也不意外。随后宜人贷业绩表现平稳,应该说是给了市场信心。”一位美股投资人士称。
数据显示,2017年第二季度宜人贷促成借款总额81.9亿人民币(12.08亿美元),较2016年同期的45.39亿人民币增长80%,截至2017年6月30日,宜人贷累计促成借款总额已达474亿人民币(70亿美元)。
该公司称,借款总额的增长使得向出借人收取的服务费和向借款人收取的月度服务费随之增加,并同步推动了净收入的增长。
但前述美股投资者认为,2.69亿人民币的盈利“并不是特别的真实”。他指宜信可以把自己最优质的资产装入宜人贷,即便投资者对项目穿透式调查,也很难查明,因为可能有些坏账已被隐藏在母集团宜信的体系中,这会让宜人贷的报表乍看比较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