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曾引发社会强烈关注的空中巴士——“巴铁”项目传来逆转消息:不仅项目中止运作,而且投资方北京华赢凯来公司涉嫌从事非法集资,已被警方立案侦查。
近年来,“P2P网贷”、“众筹”等新名词不断冲击着投资者的视线,而投资公司承诺的高额回报利诱,也使无数投资人为之付出毕生积蓄。但随之而来的往往不是“一夜暴富”,而是非法集资类案件大量增加。这类案件赃款大多被挥霍,或者去向难以查明,使被害人损失难以挽回,社会危害性极大。
遭遇1
银行经理也不靠谱
70多岁的老田是在银行办理储蓄业务时认识银行经理孙某的。3年前,孙某在银行大厅拉住了老田,向他介绍了一款保障房项目的理财产品,“这款理财产品是银行推出的,卖得很好,年收益是10%,保本保息。”孙某还说这是政府的保障房项目,是有保障的。老田听了很动心,就拿出50万元积蓄购买。当时孙某给了老田一份股权回购协议书以及投资确认函、合伙协议书,承诺半年返一次息,2015年6月到期后返本还息。但后来孙经理打电话告知“利息暂时不返了,到期后本金和利息一起返还。”
但直到2016年2月,老田一分钱利息和本金都没拿到。老田和其他投资人追着孙经理讨要,但孙经理竟然说:“反正钱没进我的口袋,爱怎么办就怎么办。”老田等人急忙报案,孙经理被抓。
孙某供述,这款理财产品是某公司业务员通过私人关系在银行向他推销的。每吸收到50万元,孙某能拿2.5%的提成。
但这款理财产品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其公司实际控制人已被另案处理,老田的钱很难被追回。后孙某被法院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有期徒刑1年,罚金10万元。
法律提示
老年人在投资前应多和家人商量,上述案例实际是银行工作人员利用银行平台私自做的“飞单”业务。如果您在银行遇到银行工作人员推销理财产品,应对该产品是否为银行所经营进行多方核实,比如到银行网站查证等,保存好所有证据材料,包括银行工作人员的口头承诺,都应进行录音录像。
遭遇2
“永动机”套上新外衣
退休在家的李女士手头有点积蓄,一直想找个利息高的投资项目。两年前,她从朋友处得知有一个“磁动力”研发项目可获高额收益,并承诺10倍返还投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