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而又分层的投资者分类制度是投资者友好型社会的核心特征
■刘俊海
以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为核心的投资者友好型市场准入体系,是契约自由与契约正义精神对资本市场提出的新要求。在现实生活中,有些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有意或者无意地不区分投资者的风险承受和识别能力,恶意把高风险的投资产品推销给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投资者,包括中低收入人群甚至是离退休人员。有些机构拒不履行对开户投资者的信息披露和风险警示义务,甚至公然以高额回报误导、欺诈客户开展投资活动。
为从源头上保护风险承受和识别能力较弱的投资者远离高风险产品,确保投资者与其投资产品之间的适配性,中国证监会日前颁布的《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际通例,建立了统一而又分层的投资者分类制度。投资者分类制度的设计本意是确保适当的机构以适当的方式、把适当的产品卖给适当的投资者。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尤其是投资者分类制度的核心是追求理性的契约自由,预防没有经验的投资者在机构的误导下误入歧途。
成千上万的证券期货投资者之间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因而呈现出多元化特点。机构投资者显然有别于散户投资者。即使在散户投资者中,有些具有较强的专业分析与判断能力、风险识别与控制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甚至不亚于经营机构,而有些甚至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能力。正由于投资者在财富净值、投资目标、专业知识、操作经验和风险控制能力等方面存在天壤之别,经营机构就有义务在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前,应当判断并区分投资者所属的类别,并按照私人定制的理念,量体裁衣地向每位投资者提供或者推荐具有针对性的产品或服务。
专业投资者和普通投资者的基本分类是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基础。基于投资者友好型的监管理念,《办法》构建了依据多维度指标对投资者分类的体系,以便统一投资者分类标准和管理要求。虽然普通和专业投资者基本分类是一般原则,但也不排除在两类投资者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既可能由强变弱,也可能由弱变强。专业投资者在全新的金融产品和投资模式面前也会成为陌生者,而普通投资者也可能久经市场的大浪淘沙而成长为专业投资者。
为完善投资者分类的协同共治体系、促进资本市场治理现代化,《办法》在直接规定投资者分类规则的同时,还注意激活机构自治、行业自律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该《办法》注重发挥自律组织的职责,由自律组织制定更为细化具体、引导其会员实施适当性管理工作的规则或实施细则。为尊重经营机构的自治与创新精神,鼓励经营机构见贤思齐,《办法》允许、授权经营机构基于投资者至上、投资者优先、投资者友好型的经营理念,在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增进投资者福祉的前提下,对投资者进行细化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