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普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 权威专家直指评级报告“不客观、有矛盾、太短视”
每经记者冯彪每经编辑陈旭
9月21日,评级机构标普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从“AA-/A-1+”下调为“A+/A-1”。标普给出的主要理由是:中国信贷增长可能带来金融风险。
“仅仅根据单一因素就下调一个经济增长位列世界前列的国家评级,标普的做法并没有充分的事实依据。”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仔细研究标普报告并采访业内权威专家后发现,该报告在诸多问题的解释和阐述并不客观,有些内容甚至自相矛盾。记者将通过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和专家观点来解读这份报告背后的“不客观”、“有矛盾”与“太短视”。
回击一:“不客观”信贷增长挂钩金融风险
下调评级,标普给出的解释是“长时间的强劲信贷增长增加了中国的经济金融风险”。这也是标普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所给出的最主要原因。
标普的“不靠谱”并不仅仅表现在理由单一,而且还曲解了概念。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直言:“信贷增长与金融风险没有直接联系,只有债务违约了才可以说出现了风险。而且是否会出现风险,不仅要看信贷规模,更要看信贷质量和结构。”
在赵锡军看来,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在中国加强金融监管的政策导向下,“僵尸企业”、产能过剩行业贷款受到控制,信贷流向创新企业、实体经济等高效率部门,且不说信贷增长高低,即便是增长也是良性的增长,将促进中国经济稳中向好。
信贷支持实体经济也有数据支撑。央行数据显示,8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64.52万亿元,同比增长8.9%。在M2增速再创新低的背景下,今年8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169.41万亿元,同比增长13.1%,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8%,从结构看,8月末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8.2%,同比高0.5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作为中国供给侧改革重要任务之一的去杠杆也在持续推进,企业杠杆率下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7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8%,比上年同期下降0.7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