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重庆9月16日消息(记者陈鹏)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为改造城镇危旧住房,改善困难家庭住房条件,我国从2009年开始推出棚户区改造。这被认为是一项重大的民心工程和重大的发展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更是加大了对煤炭采空区、林场、农场等棚户区的改造力度,促进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重庆市万盛区作为我国西部最大的工矿棚户区,在过去五年时间里,顺利完成了这项涉及千家万户的改造工程。
2017年5月20日,以重庆市万盛区棚户区改造为背景创作的方言话剧《安得广厦千万间》,在重庆文联大剧院上演。剧中围绕蔡家、孙家、乔家三户家庭的拆迁故事,将万盛区近5年来的城市棚改拆迁历程,浓缩成了近一个半小时的喜怒哀乐。
编剧杨东,是重庆万盛区人。来自于旷工家庭的他,从小在棚户区长大,棚户区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伴随着他儿时的记忆,印在脑海中。在他看来,拆迁势在必行,“咱们矿区,夹皮沟,夹皮沟就是大山的中间,下面是一条河道,所以因陋就简,就在山坡上用矸石、片石、牛毛毡,还有竹子来搭建很多自己居住的简易住房。所以就形成了大片的棚户区,随着几十年过去了,因为当时的建筑材料又不好,这批住房已经破烂不堪了。”
杨东所描述的场景基本还原了棚改前的万盛区。万盛因矿设区,属于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逐步形成工矿棚户区,棚户区分布范围广、居住户数多、人口数量大,涉及1.5万户,5万余人,是西部最大的工矿棚户区。其中部分房屋已经服役超过50年,居住环境恶劣。
向光亮,是万盛经开区棚户区改造指挥部的工作人员,也是杨东笔下塑造的社区调解员“周全心”的原型。这么多年在基层信访一线工作,他知道老百姓对于棚户区改造的愿望有多么强烈,“那些房子实在太差了,外边下大雨,里面就要下小雨,强烈要求政府给他们一些政策,把房屋进行一些改造。”
“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截至2012年9月,我国有超过1200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都居住在这样的棚户区中。为了改善困难家庭的住房条件,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七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加快推进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并规定,部分煤矿棚户区改造要在2013年年底前基本建成。
乘着政策的东风,重庆市万盛区在2013年开启了城市棚户区的大改造。政府对棚户区居民采取货币+房票的补偿办法,优厚的补偿条件,让很大一部分棚户区居民用行动给政府点了赞。签订合同拿到补偿款后,很多人转身就在市区新建的现代化楼盘里买了商品房。58岁的家庭主妇吴学惠说,明亮、宽敞又现代化的厨房,让她的幸福感来得很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