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
第一期看完,觉得需要改进的有两点:一是不要再用读信嘉宾的眼泪作为卖点,这样显得很Low;二是应该把女主持人换掉。
“硬凹”的悲情宣传早就过时了
《见字如面2》默默地就开播了。首播没有什么水花,主要还是因为播出平台(黑龙江卫视和腾讯视频)和不给力的宣传。相关新闻里,最多出现的题目是“周迅泪流满面”,大概宣发人员根本无法理解这档节目的重点。今年《朗读者》大火时,华东师范大学的毛尖老师就曾批评过该节目太“潮湿”,一档好的文化节目不应该只为了“感动中国”。但《见字如面》都到了第二季,却愈发“潮湿”起来。而且是“硬凹”的“潮湿”。
看了节目才发现,人家周迅根本就没有泪流满面。只是在动情处哽咽了一下。话说回来,嘉宾哭没哭是重点吗?甚至信的内容都不是最重要啊!信件背后的历史背景、人情冷暖才是核心。在通过书信讲述历史这方面,《见字如面2》其实做得比《朗读者》带劲儿。虽说请的“说信人”许子东和梁文道都只能算“杂家”,观众也无从分辨他们所评说的历史是否真实严谨——显然你也不能把文化类节目看做严肃的学术研讨。
但这样的嘉宾也有一个好处,就是说的话有意思,不会因为过于专业高深而“曲高和寡”。比如周迅读的是1949年太平轮沉没事件幸存者的家书,梁文道能自然地说道“我的朋友蔡康永,他爸爸就是那家轮船公司的老板啊”;许子东也能掰扯出几个当时在太平轮上遇难的文化或政界名流,顺便蜻蜓点水地介绍一下当时国民政府全面溃败逃往台湾的大背景,这就够了。
冷门信件传递的可能是“常识”
论深度,《见字如面》其实是没有的——当然如果你要跟“跑男”之类的娱乐综艺相比,《见字如面》还算是有点底蕴吧;论专业,解读嘉宾们也不完全具备。说白了,你如果是要了解“知识”,在旁白讲述完信件背景以及读信嘉宾演绎完毕,就可以了,无需听“说信人”的一家之言。但有意思的是,这个节目最精华的部分,恰恰是“说信人”看似天马行空的讨论。两位“说信人”最闪光的,不是他们的“知识”,而是意图传播的“常识”。
梁文道写过一本书叫《常识》,但在《见字如面》里,他依然是那个传播“常识”的人。比如普通人大多认为吴三桂的历史形象并非是正面的,但梁文道在他的家书里,读出了人性的复杂,正反派难以一言以蔽之;陈难是烈士飞行员陈怀民的妹妹,她得知哥哥与日本飞行员高桥宪一同归于尽后,给高桥的妻子美惠子写了一封信,字里行间没有仇恨和哀怨,只有对战争的厌倦和对“敌军”家人的同情,此信发表后被国内各大报纸转载,梁由此得出当时中国的公民社会是有一定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