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南焱
自《敦刻尔克》上映以来,微信朋友圈出现截然对立的评价,褒誉者给此片打出满分,批评者则不屑一顾,抨击影片不好看。这部电影重在营造悬疑气氛,并非一部常规战争片,如果抱着看战争戏的心态进影院观看,无疑会感到失望。但该片真的如诺兰铁粉们所言,达到“神作”的高度了吗?恐怕得打上一个问号。《敦刻尔克》有其自身特色,但精致有余,失之于浅薄。
《敦刻尔克》让诺兰粉津津乐道的主要是两点,一是影片的“沉浸感”,让人能直接感受到战地环境,自始至终的悬疑紧张气氛牢牢抓住观众;二是影片从陆海空三个视角出发,从置身其中的几位士兵视角出发,描述他们的感受。诺兰抛弃了宏大叙事,全片只刻画了几个小人物。其实这也是近些年来中外战争片的惯用路数,像前两年上映的《斯大林格勒》就是如此,根本不拍整个战役如何,而是仅仅关注战争中的几个士兵,刻画他们的生存处境。
这种叙事路数的好处是,能让观众对电影里的角色感同身受,战争中小人物的危险万状容易触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但《敦刻尔克》采用这种路子也导致另一种后果,即电影抽去了敦刻尔克这一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丧失了对历史的深度理解能力。敦刻尔克大撤退,其本身能够完成,确实有些不可思议。虽然时过境迁,我们才看清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深远历史影响,但其发生时也包含种种复杂莫名的因素。诺兰只抓住几个小人物来刻画,表现他们如何逃生或救人,显得非常单一,只剩下战场“沉浸式体验”,而没有对敦刻尔克事件做出更多的历史和艺术思索。
一定程度上来说,《敦刻尔克》里士兵绝处逃生式的情节,也可以放到其他战役中,因而影片并不必一定要命名为“敦刻尔克”。诺兰除了表现士兵求生的状态,其影片主题也很老套,无非是好莱坞式“回家”的主题。片中驾游船救人的老船长,无疑是英国老一代绅士的象征,而三条故事线也恰恰汇集于他的船上,正是他带领了大家回家。片中也有两处表现人心裂变的情节,一是英国士兵在民船上无意中害死少年,二是一群英国士兵要求一位法国士兵滚出船舱,这两个情节都设计得不错,但仍然缺乏真正直抵人心的力量。
诺兰此次没有采取其擅长的非线性叙事,但片中三条故事线交叉出现,最后交汇于一条民船上,也充分体现了其精湛的叙事能力。这种叙事与剪辑,无疑经过精密的计算,最终呈现此等效果。诺兰的叙事方式往往很迷人,更像是玩魔方游戏,有一套精确而繁复的设计,但其问题是,当你还原这些叙事线索时,会发现并没有多少值得回味和深思的东西。这也是他的电影短板所在。可以说,诺兰太理性了,太会计算了,他的叙事和节奏看上去完美无缺,却恰恰少了一份非理性的艺术魅力,也不懂得何谓大成若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