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周芬棉
首次代币发行(ICO)市场火爆,今年以来累计融资规模达26.16亿元,许多不明真相的投资者参与其中,投机炒作盛行,涉嫌从事非法金融活动,严重扰乱了经济金融秩序。
9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全面叫停所有代币发行融资活动。
此前,国务院法制办发布《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征求意见稿)》,其中第15条第二款提到,以发行虚拟货币为名义筹集资金的行为,如果违反了国家许可和相关法律法规将启动行政调查。
监测发现ICO项目65个
ICO究竟是什么?ICO全称为Initial Coin Offering,即首次数字代币公开发行,类似股票市场中的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都是通过公开发行获得融资,但两者有巨大差别,前者不受监管。一般是项目发起方通过区块链技术发行初始代币,因初始代币不能用法定货币(比如人民币、美元)等购买,故需要使用流动性较好的虚拟货币即山寨币。
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山寨币多达30多种,比较有影响的是比特币、以太币、未来币、无限币、苹果币、以太坊币、阳光币等等。这些山寨币通过平台每天不断地进行交易,有涨有跌,投机盛行。
项目发起方发行初始代币,通过对融资项目的宣传,许多人以为可以买到所谓的原始股,纷纷购买,发起方为此融到不少资金。有的确实用到项目上了,但也有的在融到钱后直接跑路。曾经存在的阿尔法币,发起方就卷款跑路了。
正是因为风险太大,目前包括新加坡、美国、瑞士等许多国家都陆续出台了对ICO领域的监管办法。
根据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发布的《2017年上半年国内ICO发展情况报告》,截至2017年7月18日,监测发现国内已完成ICO项目65个;2017年以来,国内已完成的ICO项目累计融资规模达26.16亿元,累计参加人数逾10万。
整治ICO专项行动启动
实际上在央行紧急叫停之前,相关部门就开始进行了摸底排查。
据公开资料,8月18日,央行、证监会、银监会就ICO进行了研讨,被业内人士解读为ICO即将被纳入监管的“标志性动作”。
8月24日,国务院法制办在其官网公布了《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征求意见稿)》,其中第15条第二款提到,以发行虚拟货币为名义筹集资金的行为,如果违反了国家许可和相关法律法规将启动行政调查。此后,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办下发了《关于对代币发行融资开展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其中初步提供了ICO平台的参考名单,要求各省据此名单“落实对代币发行平台高管约谈监控及其账户监控等措施,保护投资者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