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地区壁垒,允许运动员跨省跨单位联合组队参赛,是第十三届全运会重要改革举措之一。新政实施后,全运会赛场和奖牌形势也呈现出了新的格局,如跳水双人、赛艇双人及多人项目,联合组队选手大显神威,将金牌尽数收揽。□本报记者 钱晞 薛剑
赛场上,“联队”显威
赛艇多人项目,特别讲究配合默契,发力准确。“我特别想拿全运会冠军,这一愿望终于实现了。现在,我感觉浑身充满力量,感觉还能继续划下去。”在夺得女子轻量级四人双桨赛艇冠军后,曾雪梅兴奋难抑。曾雪梅是四川选手,而与其同艇夺冠的另外三名队员,分别是浙江选手、里约奥运会铜牌得主潘飞鸿和颜晓桦,以及山东选手陈翠明。假如,曾雪梅不与她们一起搭建阵容,是很难圆全运会冠军梦的,而四川也难以收获自己在全运会开幕后首金。
上届全运会,四川赛艇仅收获1枚铜牌,本届四川赛艇队除了让曾雪梅与他队选手组合外,也放手让本队的其他强将“走出去”,与他人搭建“联合体”,这在相当程度上调动了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最终队伍也收获了2金1银2铜,创下了自1984年建队以来在单届全运会中的最好成绩。
与赛艇赛场一样,跳水赛场同样是“联队”天下。北京的张家齐与上海的掌敏合作,拿下了女双10米台金牌,广东的陈艾森和陕西的杨昊合作拿下男双10米台冠军,重庆的施廷懋和湖北的昌雅妮夺女双3米板冠军,广东的谢思埸与北京的曹缘获男双3米板金牌。
联合组队大显神威,使奖牌走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很明显,这是一届不一样的全运会。
长远看,利大于弊
其实,从全运会跳水、乒乓球预赛开始,联合组队爆发出的冲击力就已经显露无遗,有些队伍的选手原本有夺冠实力,却因遭遇“联合体”冲击而无缘奖牌,如河北的女双3米板名将贾东瑾/王涵,四川的男双10米台选手邱波/杨健,上海男双3米板的李世鑫/孙知亦等。
毫无疑问,跨省跨单位组队的新规,让全运会比赛更具看点,也让各队伍之间的优质资源得以重新优化升级。“本来我们只有个别特别突出的独苗,以往只能参加单项,现在可以和其他省队的队员搭档参加双人项目,这对运动员来说是一举三得:增加了大赛经验,增加了配合体验,增加了比赛机会。”北京跳水队领队余俭直言。
跨省跨单位联合组队,让各代表团实现了利益最大化,也有效地使地方队与国家队的大战略结合了起来。有专家概括道:“长远看,联合组队利大于弊,它打破了参赛单位界限,鼓励参赛单位之间合作,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既保持国家队运动员训练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提高全运会的竞技水平和观赏性,对东京奥运周期的整体备战绝对是一桩好事。”
(本报天津8月3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