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朱慧卿
敬一山
“黄牛”可以说是火车站的“钉子户”,从绿皮车到高铁,这些年中国的铁路历经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黄牛”现象始终难以彻底禁绝。新华社近日报道,一些“黄牛”绕过购票实名制,倒卖火车票牟取暴利。他们有的手握数十张身份证刷票倒票,有的利用通讯软件实施线上到线下团伙作案。有“黄牛”称,暑运高峰期日入千元。
要说铁路部门不重视整治“黄牛”,可能也不客观。高铁的飞速发展,一方面大大提升了运力,加大了供给,另一方面实名制的普遍化极大压缩了“黄牛”运作的空间。总体而言,“黄牛”已经没有前些年那么泛滥,尤其是最受诟病的内外勾结的倒票现象,有了很大的改善。不过只要“黄牛”依然存在,他们对于正常的购票秩序就会有干扰,应该持续进行治理。
一般而言,事先封堵漏洞的成本太大,更可取的办法是加大对“黄牛”的事后追惩力度。采用先买再退手法的“黄牛”,一个共同特征是必须使用大量别人的身份证,才能实现囤票的目的。这些身份信息有些是“借”来的,有些则是通过不法手段获取的。“黄牛”在赚取车票加价之外,可能还涉及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一旦抓获这样的“黄牛”,应该依法进行刑事追责。提高其违法成本,才有可能增加对黄牛的威慑力。
此外,过去很多地方的经验显示,很多“黄牛”是惯犯,而且有相对固定的圈子。现实地说,要做“黄牛”也有一定的门槛,需要熟悉售票规则,需要知道哪些路线车票紧张,需要掌握收集身份信息的门路。不是随便一个人坐在家里就能做“黄牛”的,不少“黄牛”经常混迹在当地火车站,对于售票人员以及车站保安人员来说,很多可能是“熟脸”。所以,各地相关部门不妨多采取原始的盯人战术,重点防范那些“熟脸”以及曾有案底的机构和个人。
比如济南铁路今年6月底在济南站附近一旅行社内查获车票62张,已支付网络订单147条,他人身份证复印件57张。该旅行社伙同另外三家旅行社,冒用他人身份信息以电话订票方式囤票。火车站附近的小旅行社,过去也一直是“黄牛”的重要窝点。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这些领域的抽查监督。
“黄牛”的危害不仅在于加价赚了乘客的钱,更重要的还是扰乱了市场秩序。各地有必要对这一现象加以重视,加大治理的力度。媒体记者的暗访经常能锁定“黄牛”,监管部门不能总是落在媒体的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