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是一场操心的修行。开学前夕,一个网帖刺痛了父母们的玻璃心。
帖子来自一个知名的家长交流网站,网友吐槽自家10岁的小侄子,虽成绩优秀,奥数、围棋、轮滑各种业余爱好出类拔萃,但他直言“爸妈不配有他这么好的儿子”,因为父母是“穷鬼”,“买不起大城市的房子,也送不起留学”。更让小侄子愤怒的是,“父母供他都有压力,却还一定要生二胎,坑了他还想再坑另一个吗”;他希望母亲别一心给他买吃的、宁可买无人机;希望父亲别和人炫耀他围棋下得好、宁可多带他出去看看。
许多城市全体幼儿园毕业生集体预习拼音的全民焦虑当前,小侄子的父母作出了随大流的选择。经济并不宽裕,仍不愿孩子在任何一科落后于人,成长于应试时代的父母在努力尽责;生育与否由夫妻二人评估决定,合法正当,“坑娃”之说更多是孩子冲动之语。那么,谁错了?网友说,“10岁孩子说出这样的话太可怕了吧”,“那可是他的父母啊,怎么能这样说呢”。
我不觉得孩子可怕。有一种父母之爱,在对外和对内时,呈现两个分裂的极端。面对教育、医疗种种优质稀缺资源,父母们咬紧牙关为孩子争取最些微的可能,当这些搏斗至肌肉颤抖才得来的战果被呈现至孩子面前,却往往是岁月静好的模样。这是一种带着自我牺牲精神的逻辑——所有的阴暗和压力我们来承担,孩子只管保持纯洁。当一家人远离角斗场,父母忽然间又不惮向孩子展示最糟的自己。备受网友指责的10岁小侄子,得到的所有“好”皆是父母揣度的“我为你好”,他所缺少、渴求、绝望的一概被无视了。
10岁本该是仰视父母的年纪,小小优等生却对父母的能力和生育欲望充满鄙薄。以自己的需求评判父母称职与否,他的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个年纪,有和同学攀比玩具和游历目的地的本能虚荣,而在父母看来,吃得好、上兴趣班乃至生二胎,都是比无人机和旅游更正经的用钱处。孩子的虚荣必须满足吗?当然不,但小侄子的更大苦恼不在于被拒绝,而在于交流的匮乏。孩子眼里,父母的形象被简化为“穷”、“想生二胎”、“只知道买吃的”、“只知道和人炫耀”,至于精神的熏陶和价值观输出,看不到。
童言无忌,其实有几个孩子生来无情?10岁男孩是在以绝望的激烈吁求父母的关注。兴趣班数量“达标”,父母却是失职的。孩子对社会的感知、人情世故乃至潜规则的常识,完全来自孤身一人的接受和摸索,价值观形成期没有父母的扶助,扭曲几乎是必然;父母只管提供物质,目睹孩子挣扎在歧途上,还浑然不觉。这并非潦倒的家庭,这样的家庭比潦倒更不堪,这是一片精神的荒漠。(记者沈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