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世英凿刻碑文。
▲ 幸世英擦洗石碑。
在璧山区八塘镇青云村,巍巍的青云山间,有一条连接璧山到合川的重要驿道—青云驿道。沿着青云驿道拾阶而上,可以看到,驿道边的山壁中,镶嵌着大小不一、风格迥异的各类石碑。
石碑上篆刻有古今中外诗词书画、名言警句,也不乏现代原创的词赋文章,可谓百花齐放、雅俗共赏。放眼望去,就像是连片的石碑文化长廊,这就是八塘镇著名景点-碑林。每到周末,附近的人们,乃至大学城的师生,都会到这里来徜徉,络绎不绝。
在碑林里,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人们总会看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他背着老旧的绿色单肩包,提着水桶,拿着抹布,步履蹒跚地行走在碑林中,遇到有灰尘沾染的石碑,他会俯下身子、慢慢地将其擦拭;有的碑文掉色了、褪漆了,他还会用工具一笔一笔将它们补上。他就是碑林的“创造者”,八塘小学退休教师—幸世英。
建设碑林
从学生的作品开始
1995年春天,幸世英在八塘小学任教,他的学生参加全国书法比赛获得名次。幸世英就和学生们一起将获奖的七幅书法作品刻于石碑上,立在青云驿道“一碗水”旁。取水的人和过路的人见到所刻的书法后赞不绝口,大伙纷纷提议,在这么好的地方,为什么不干脆建一片碑林?
“清泉虽冽,仅可止渴,品味文化,方能润心”,幸世英早就寻思着应该借助青云山优美的环境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做文章,如今村民们的提议更是让老人下定了决心—建设碑林!
建碑林是个好主意,但是实施起来却有个最大的问题—凑款!一块碑从选材到人工费用,根据碑的大小,总要几百至上千元的费用,对于一个退休教师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幸世英开始风雨兼程,四处奔走筹款,而当时由于附近群众的不理解,他时常是无功而返,有时还会被人奚落。一次,幸世英向一皮鞋老板筹款时,对方不但不同意,还称:“人都没死,立什么碑!有毛病啊!”
在各种奚落和拒绝面前,幸世英没有打退堂鼓。在他的坚持和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慷慨解囊,出资立碑。一位当地的钢铁厂老板在幸世英五次上门筹款后才同意出资。不过,当其出资所立的碑文落成,他带着全家前往参观后,感叹:“当时觉得一点意思都没有,现在看起来,虽然不怎么懂,但还是能感受到很强的文化气息,很有意义,这钱花得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