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英国殖民者花费550万英镑,在东非主持修筑一条铁路,因为施工艰难等原因,被称为“疯狂铁路”。百年后,中国承建的肯尼亚蒙巴萨-内罗毕标轨铁路(蒙内铁路)正式建成通车,被肯尼亚人亲切地称为“世纪铁路”。
这些年,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去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称,中国每年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要比北美和西欧的总和还多。事实上,中国在公路、铁路和港口建设等方面每年都投入巨大,同时也和全球共享建设成果。
有分析称,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和升级,得益于中国近年来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资本红利以及经济体制红利。同时,基础设施建设既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也激发了经济增长潜能。
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让中国人骄傲的大型工程,古代有万里长城和故宫,现在有高铁、大型发电站、桥梁公路等。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跨过大河,越过大海,连通高山峡谷。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虽然中国在高铁、桥梁、水利等重大工程上不断创造奇迹,获得世界赞叹,但在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国在总量、标准和运行管理质量上,仍存在一些短板。
比如一些城市市政设施距离绿色、低碳的要求差距较大,由此引发城市内涝、水体黑臭、交通拥堵、“马路拉链”等一系列“城市病”;比如某些城市热衷建设“第一高楼”,却由于后期成本等问题,难以与城市发展相协调,结果成为“烂尾楼”,数年甚至数十年地浪费着土地资源,影响着城市的美观;再比如,有的城市建设“重面子”“轻里子”,地下管线建设质量不高,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规划不科学,造成了“地下迷局”。
近年来,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在向世界炫技圈粉的同时,更加注重自我修炼,精益求精,不断优化发展。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基础设施供给质量和水平,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通过提升制造业质量,中国的主要制造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品质量标准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产业保证。通过向中西部、农村及落后地区加大政府投资力度,补齐“短板”,基础设施领域的建设更趋均衡,在引领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出关键作用。
毫无疑问,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仍处在上升通道,远未达到顶峰。对中国而言,中国基建在稳增长、惠民生等方面都将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对世界来说,中国基建将持续给世界经济释放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