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贵阳8月30日消息(记者孟海 通讯员韩雪)距离贵州省会贵阳仅45公里的乌当区百宜镇沙坝村,山峦起伏、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拥有宜居、宜旅的绝佳环境。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村支两委“涣散”,村干部“不团结”,部分党员的“淡漠”,造成沙坝村成为无特色农业、无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无支柱产业的“三无村”。但是,从2016年新一界支委班子搭建以来,这个不被看好的山村在镇党委引领、包村工作组指导及村支两委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积极探索基层党建创新,摸索出支委突出党建、党员参与党建、村民监督党建的全新路子,整个村犹如补足了精神之“钙”,让村民从冷心变热心、党员从灰心变振心、支委从懒心变信心、党委从揪心变放心的“四心”转变。
村民从冷心变热心,为建文化广场主动拆除住房
“现在我们的思想也转变了,都希望家乡有更好的发展。”现年79岁的孔维超老人家住沙坝村龙井组,今年6月,了解到组里要建文化广场,因为选扯在他家老房处,便主动提出拆除自家3间木房和100多平米的牛圈。“现在的村干部还不错,天天到家里讲政策、搞宣传,我晓得建好了广场对大家都好,就当为子孙后代造福吧。” 近日,孔维超这样对记者说。
由于原来的路基宽度只有3米,但通往广场的路面需要扩宽至5米,63岁的陈光明便对大伙儿说:“为了大家有一个好的环境,自家自留地,随便挖。”
龙井组修建文化广场共占用7户人家的房屋、圈舍、竹林、自留地等,全组40多户村民无偿投工投劳,参与建设广场平基工程。
按照镇政府的规划,修建农村文化广场,需要村民自己协调土地,镇里或上级部门出资硬化和设施建设。由于村支两委“太给力”,党员干部“太热心”,广大村民“太雄火”,原本计划建设1200平米的龙井组文化广场项目,村民自发扩建到3000平米。
“要是按原来的思想,根本就搞不通。” 龙井组组长李子明说。他是喝喜酒时,看到沙坝村另一个村民组(滥泥沟组)在修建文化广场后,就回去挨家挨户做工作,然后集体开会讨论,没想到大家一致支持。
滥泥沟组为了修建文化广场,村民王洪就找到汪聚洪、陈永祥、陈勇等人及村干部商量,最后商定选用村民陈永国的自留地。由于陈永国家庭困难,且该地已转让给村民胡明发种植红豆杉,于是集体商量决定,胡明发无偿将种植的红豆杉让出,大家集资补偿陈永国一万多元。就这样,滥泥沟全组村民以户为单位,每户自愿出资300到500元不等,共集资近两万元,完成了文化广场、进组道路的扩建及平场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