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五日,大竹县月华镇余家村村民迎来丰收,机收大大提高了效率。
□本报记者 徐莉莎 文/图
8月末的达州市大竹县,田里满是丰收的糯稻。乡村道路旁,停放了不少收割机。过不久,晒干的糯稻将被送往当地的醪糟生产公司,被制成醪糟、糯米粉、醪糟饮料等产品,销往北京、上海等地,出口加拿大、英国、荷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达州素有“一粒糯米醪糟香,十万农户奔小康”的说法。糯稻是大竹县的主导产业,最近几年,大竹县通过发展糯稻加工企业,走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农户增收:种植户户均增收2200元
8月25日,大竹县月华镇余家村,贫困户饶兴兰站在田埂上,看着收割机正在田里免费帮她收糯稻。“今年有望脱贫了。”她扯着嗓子告诉记者。
饶兴兰与丈夫都患重病,两个女儿正在读书。2015年,她与当地的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合约,开始了订单式的糯稻生产。公司不仅免费发放糯稻种子等生产资料,还会组织农技员免费培训糯稻种植技术。更让饶兴兰安心的是,公司还实行订单保护价制度,即当市场价格低于保护价时,按保护价收购,当市场价高于保护价时,按高于市场价的5%收购。免去了生产资料等方面的投入,饶兴兰比之前能多赚2000多元。
除带动种植,加工企业的生产车间内,还有不少贫困户务工。据月华镇党委书记孔祥胜介绍,9月中旬,当地醪糟企业还将定向招聘贫困户进厂务工。
企业增收: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3亿元
免费发放生产资料、保护价收购、免费组织培训……乍一看,“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对企业发展不利,会付出更多成本,其实不然。
以东柳醪糟为例,2017年,该公司共发放87.65万元的糯谷种子给建档立卡贫困户,算上各种投入,每公斤糯稻收购成本多出了一元钱。“就是这一元钱,使我们有了优质的原料供应。”董事长唐祥华说,有了优质的原料,才能有高品质产品。据悉,该公司生产的醪糟,每瓶可比市场价高出两三元钱。
除了在原料环节下功夫,大竹县还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和市场拓展步伐。得益于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近5年来,该县每年都有糯米新品种面世。两个月前,还有企业与科研院所成功开发了“醉千年”米酒。值得一提的是,该县还有企业新建了糯米粉生产线,并成为了思念、三全、海霸王等企业的原料供应商。
数据显示,2016年,该县醪糟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3亿元,同比增长7%。
专家点评
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食品分院院长 游敬刚
大竹县的醪糟企业与贫困户合作,充分发挥了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改变了“户、企”间纯粹的买卖关系,解决了农产品的销路问题,大大调动了农民种植糯稻的积极性,推动全县糯稻基地规模迅速壮大。同时也提升了原料品质,增加了企业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