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京歌这么唱:“说实话京剧脸谱本来确实挺好看,可唱的说的全是方言怎么听也不懂,慢慢腾腾咿咿呀呀哼上老半天,乐队伴奏一听光是锣鼓家伙,咙个哩个三大件,这怎么能够跟上时代跟上潮流,吸引当代小青年……”
看戏?说点别的,演唱会,周华健、刘德华,多少钱都可以。看戏,没劲儿,太“高雅”了,消受不起!
不知从何时开始,戏曲成了苍髯白发的专属代言,大部分年轻人都退避三舍,请都请不来的。
其实,爱戏是一种幸运,看戏真的是一种享受。
看一出戏像读一本书。有历史回顾,长文化知识;有百态人生,看人情冷暖;教诗书耕读,指人间正道;教忠孝节义,写千古精神;演旷世雄才,滚滚狼烟智勇双全;演大恶大奸,天网恢恢罪责难逃。
千秋万代,包罗万象,林林总总。有“唧唧复唧唧”的《木兰从军》,有“覆水难收”的《烂柯山下》,有一代廉吏《于成龙》,有催人泪下的《太行娘亲》……
每一出戏,都诉说着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而且站在舞台上娓娓道来,那生旦净丑的精彩组合,难道不是这寥廓夜色下最美好的陪伴?更何况,炎炎夏日剧场内不乏凉爽,而且不知不觉中你的满腔热血已被点燃。
一出戏两三个小时,再长点精力不及,再短一些静不下心来。这恰到好处的矛盾冲突,在“乡音”“乡韵”“乡愁”的共鸣下,旧事一涌心头,思绪也如关不住的闸门,不同的身份、年龄和阅历又会激起不一样的涟漪,于是“一万个人眼中便有了一万个哈姆雷特”。
有一种人,是“听戏”,讲究听觉的艺术。可以说就是戏迷,他们对声腔的热爱,就像对面食、对陈醋的生理必需。即使放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耳边悠然飘来熟悉的唱腔,他都会激动半天,忍不住暂放下手中家什儿四处踅摸,在发现源头后禁不住止步一观。如果有幸一睹流派名家的精湛技艺,那种舒坦真的可以“金不换”。看戏是很辛苦的,有些外地戏迷驱车连夜往返,只为一场“多年藏在心底、今朝可遂心愿”的演出,或是某位“如雷贯耳、尚未谋面”的名角儿,可能只到演出结束都没机会跟偶像握个手、拍张照,但依旧乐此不疲。这样的“追星族”是真正意义上的“追心”,即使不会唱不会演,单凭这腔热情就可称之为“铁杆”。
最难得的是:“品戏”。由外行走向内行,从表面的华彩看到技术层面的坚守和创新,与年龄无关,并不是信手拈来的直觉,是需要用时间和专注去打磨的“砺心”。三口为品,非一日之功,实乃一种本事。
常和几个好友相约观看,有专业演员有资深戏友,有爱乐队的有爱表演的还有注重服装的。对于戏曲,谁都无法一眼见底,只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出戏下来,不只是说哪方面好,还要提出各自不同看法,思维瞬间碰撞出一地火花,“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如果交换就各有两个思想”。而,艺术讨论激发出来的思想是最灵动、最丰富的。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当你能对一部艺术作品提出最中肯、最深层次的意见时,独特的见地成了一笔无形的财富。渐渐地,逻辑更加清晰,语言也愈加丰满,言谈举止中也会不经意染上一星半点“艺术范儿”,不一样的你从此可能会有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精彩。
戏曲不是青春禁区。年轻的朋友,请试着走近传统,走进戏曲。这种由感官刺激到心理沉淀的享受,并非一时清爽,实则欲罢不能。
首届山西艺术节开幕了,一场家门口的文化盛宴正香味四溢,你还犹豫什么!
苏林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