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天,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就要在福建厦门举行。这次会晤有个标志性意义,即:金砖合作机制已经走过十个年头,2017是下一个“金色十年”的开局之年。如何评价过去十年的合作成果?如何规划下一个十年的发展蓝图?作为本次峰会的东道主,中国又会就金砖合作提出什么样的新主张新倡议?这些话题,无不牵动着世界的目光。
而就在人们对厦门金砖峰会充满期待的时候,西方媒体唱衰金砖的声音却再次泛起。这种声音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以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金砖国家经济增长出现不同程度的放缓为由,断言“金砖已经褪色”,试图打击金砖国家的发展信心;另一类则炒作金砖国家之间的差异以及相互竞争,试图阻止金砖成员形成合力,从而干扰金砖合作。
其实,“金砖”成色好不好,西方媒体不是鉴定师,关键还得用事实说话。众所周知,“金砖”概念最初由美国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师吉姆•奥尼尔2001年提出,指的是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四国。2006年9月,金砖四国举行首次外长会晤,金砖合作机制正式成立。2010年12月,随着南非加入,“金砖四国”改称为“金砖国家”。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受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波动的影响,金砖国家经济增长普遍放缓,像俄罗斯与巴西的经济还出现了负增长。与此同时,贸易保护主义、非传统安全威胁等,也给金砖国家的发展制造了新的难题。不过,金砖国家共克时艰,依然交出了一份抢眼的成绩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过去10年,金砖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预测到2030年,金砖国家经济增速将普遍高于发达国家和其他新兴经济体。
显然,过去十年,金砖国家当之无愧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完善全球治理、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那么,原因何在?
首先,在谋求发展与提升话语权方面,金砖国家拥有着共同诉求。不可否认,金砖五国来自四大洲,在传统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以及国情方面确实存在着差异。但同时,大家都有发展经济的渴望,都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支持多边贸易体制,都有提升自身话语权、推动国际秩序更加公平合理的诉求。正是这种共同语言,促使金砖国家走到了一起。人们注意到,2009年第一次金砖峰会发表的声明内容只有16条,而到了2016年《果阿宣言》主要内容已经达109条。这些年,金砖国家达成的共识不断增加,体现出立场和观点越来越一致,越来越有利于推进合作,寻求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