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新(1707-1799)是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累官兵部、礼部、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师。蔡新虽位居极品,却能“服宦莅政,清正奉廉,体国恤民,德望见于朋僚”,这离不开妻子何夫人的嘉行懿德。
何夫人生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十一月,卒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十一月,同蔡新做夫妻五十二年,始终感情融洽。雍正二年(1724年),蔡新十八岁,刚入学为生员。同县太学生何鸣玉看见他品貌端正,选定他与大女儿定下婚约,雍正七年(1729年)两人成亲。何夫人原是富家千金,但嫁至蔡家后,却安贫无怨,同嫂子一起下厨房,服侍婆婆很殷勤。蔡新母亲高兴地说:“新妇能安于贫穷,我无忧虑了。”过了一年,蔡新在叔父蔡世远家设教馆。因家里吃饭人数增加,学生交的学费不够支出,蔡新一家生活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何夫人常常让粥给母亲吃。
雍正十一年(1733年),蔡新落第回来后仍在叔父蔡世远家授徒。那时吃饭的人更多,困难更大。每当蔡新忧形于色时,何夫人必定多方面譬喻安慰他,嘴上从不说贫穷之事,依然谈笑自若。有一天,侍奉婆婆吃过饭后,何夫人和嫂子一起喝稀粥,碗里的米粒粒可数。嫂子感叹地说:“如此使肠胃撑得更宽,怎么办?何不减少些水煮成烂粥,少吃点也行。”何夫人说:“我们都是带囝喂乳儿的人,稀薄的粥多汤水,希望能化为乳汁。”两人说着相视而笑。
乾隆元年(1736年),蔡新考中进士,授庶吉士、翰林院编修,何夫人依然劳作苦累。乾隆二年(1737年),蔡新回家省亲。回京时,何夫人携子女随夫同行。到京城后,因蔡新居官清廉,何夫人“凡子女衣袜皆手自缝纫,有时裹头偕媪婢往来厨灶间,检点煤米,作苦与在家无异”。
当时,蔡新因为公事繁忙,有时未能将俸钱寄回老家孝养母亲,何夫人便忧愁地说:“回想乾隆元年冬天,你在翰林院,你兄长也因公事北上,当时正是岁末,家里没有积蓄的钱,婆婆和媳妇相对叹息。忽然在除夕的前一天,你寄的白银四两到家,母亲大喜过望,因而能够从容地过了年。你寄去这四两银钱,胜过(老人去世后)三牲的祭拜供养。若要等到有余钱,不知将等到何时!”蔡新被她的话深深感动,从此逢年过节都节省钱寄回家。
乾隆十一年(1746年)九月,蔡新的儿子出生,由何夫人自己奶养。十二月,蔡新奉命到河南视学,何夫人尽心尽责管教子女。住在官舍没事时,她每天教女婢学习纺纱织布。乾隆十五年(1750年),何夫人知道丈夫有请求归乡之意,便准备先行回老家。蔡新把几年来廉俸节俭下来的钱全部拿出来,交给她归乡后作为侍奉母亲之费用,并交代悉由伯兄做主处理。何夫人脸上没有一点为难之色。
乾隆十八年(1753年)三月,蔡新请假回乡省亲。老母亲喜形于色地说:“你的媳妇很懂事,我的心情愉快,超过了以往。”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蔡新归养故里。起初,蔡家事务全由蔡新母亲主办,后来蔡新母亲年纪大了,就由何夫人代理。那时蔡新在外为官刚回乡,朋友族亲一批接一批前来探视,家务更是浩繁,先后在家用饭的客人数以千计。何夫人率领婢仆张罗酒浆饭食款待,从没失礼过。稍有空闲,就准备好药汤食物服侍在母亲身边。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何夫人去世,蔡新在纪念妻子的文章中写道:“想到我受皇恩深重,长久入直在禁庭里,寅时进申时才能回家,家中的一切事,都由夫人主持操办,一样都不用我挂心,使我能够尽心供职、不出差错。现在,夫人弃我而去,好像失去左右手一样啊!”
与其说蔡新是一位“能行五者于天下”的仁者,不如说蔡新身后的妻子是一位具备恭、宽、信、敏、惠的女丈夫。也正是有感于此,何夫人去世后,蔡新不忘伉俪之情,没有续弦。(杨特团 严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