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的、红的、紫的、黑的,掩映在枝叶间的树莓像串串宝石。熟透了的树莓,入口生津,酸酸甜甜的味道令人难忘……8月27日,由沈阳市供销社牵头,多部门代表组成的“援驰行动”特别小组直接走进了沈阳市浑南区李相镇王士兰村、东沟村、东八寨村等多处树莓园,在田间地头开起了“现场办公会”。沈阳晚报、沈报融媒记者全程跟随进行了采访。
走进树莓园:原来树莓全身都是宝
看到本报报道后,决定用实际行动帮扶莓农一把、前来采摘的市民碰到了难题:树莓园既无指示路牌,也无莓园标牌。针对于此,“总指挥”、市供销社副主任孔德树立即与各村负责人沟通,最后拍板落实:第一时间制作路标、路牌、指示牌,方便采摘市民自驾引路。
“我的莓果园之所以受游客青睐,最重要的是我的莓果没上化肥、农药,完全是农家肥。”莓农范保廷拍着胸脯向记者承诺说。成熟期的树莓累累果实像串串红宝石、黑钻石,轻轻一撸,就落入掌心,酸酸甜甜。一粒入口,果然满口果香,丝丝泛甜。资深莓农金淑春介绍,树莓俗称托盘,中药名称“覆盆子”,是药食同源的名贵小浆果,在欧美市场零售价比蓝莓高一倍。
对此,市供销社副主任孔德树与各媒体沟通,希望多做宣传,让更多市民知晓,一改过去树莓“养在深闺人未识”局面,促成树莓走向沈阳市民餐桌上,为农超对接打基础。
邂逅本报读者:感谢贵报穿针引线
“自《沈阳晚报》报道后,这个双休日,已陆续有沈阳市民来自驾采摘了!”莓农杨连洁喜滋滋地告诉记者。市民刘女士说,这次来采摘购买了总计30斤,打算回家送给亲戚朋友,自己也留一些。“树莓一边采摘,一边品尝,与市场里买的莓果在口感上真是不一样啊!这现摘现尝真是好吃!”园内的几位市民不时地表达着各自的感受,他们准备大批量地购买树莓回去泡酒,做饮料和果酱。
本报记者体验:专业采摘艰苦易受伤
然而,与市民旅游观光式的快乐采摘相比,莓农们自己或雇人采摘,则更是一项艰苦易受伤的劳动。为此,本报记者进行了体验——
扎人!记者虽穿着长衣长裤,但树莓多刺的枝条还是轻易将记者的手背、脖颈等多处扎伤,留下一条条红红的印迹,异常痒和疼。染色!记者只采摘了几颗,十指已被染得鲜红一片,连手指甲缝里都是,很难清洗。易烂!莓农告诉记者,采摘下来的树莓常温下只能存放数个小时。但前提是阴凉处!果然,在烈日下,记者刚采摘下10分钟的莓果“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