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俞陶然)已转制为企业的科研院所面临人才短缺问题,而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成本颇高,使院所领导在经营业绩考核时有很大压力,怎么办?记者昨天从“领导干部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工作专题研讨班”上获悉,上海科学院在市科技党委支持下,推出了考核转制科研院所的新规——人才引进投入视同于利润,已取得较好成效。一些干部学员认为,这种创新制度可覆盖更多的国有企业。
上海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钮晓鸣介绍,科研院所转制后存在两大困难,一是科研投入减少,二是人才短缺严重。近年来,随着一批资深科技专家退休,转制科研院所的一些重要岗位遭遇“人才荒”。另一方面,这类国企的薪酬不是很高,对高层次专家缺乏吸引力,所以新进人才比较少。
转制科研院所能否加大人才引进的资金投入?上海材料研究所所长朱德祥说:“国企每年要考核利润,而引进领军人才后,引进当期、甚至未来几年内都很难带来利润。这让院所领导有不小的压力。”
面对这些问题,上科院研究了中央、上海市近年来发布的推动国企科技创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文件后,提出一项新规:对市属、上科院直属转制科研院所进行业绩考核时,人才引进投入视同于利润。“我们对‘人才’做了界定,不是任何一名研发人员都属于‘引进投入视同于利润’ 的人才,”钮晓鸣解释说,“拥有丰富科研经历或企业研发管理经验的核心技术人员,才属于这类人才。”市科技党委组织干部处负责人表示,这项规定旨在先行先试,破解国企引进科技人才“回报周期太长”的难题。此前,市国资委已发文,将企业符合条件的研发投入、创新转型费用视同于利润。
去年下半年,新规生效。在2016年度业绩考核中,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市激光技术研究所成为首批受益者,共“抵扣”人才引进投入125万元。朱德祥介绍,材料所去年下半年招入8名员工,他们或有博士学位,或是国内外知名企业的部门负责人,人员成本80万元都视同于利润。“经济考核的压力减轻后,今年以来,我们所已吸纳引进各类人才18人,包括1位中央‘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和1位海归博士领衔的团队。”
在新规的激励下,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上海市轴承技术研究所等转制科研院所也跃跃欲试,正在引进国际国内一流人才,向着打造人才高地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