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 琳 通讯员 杨晓佼
田里的水既能种稻谷,也能搞养殖;储水充足的田不仅渔米丰收,还果蔬飘香……近年来,我区大力发展以“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绿色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稻渔生态综合种养,以绿色发展的理念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得稻田单位产出大幅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实现稳粮增收和提质增效。
A
模式多样活力迸发
绿油油的稻田里,鱼儿在水里自由穿梭,小鸭在稻秧间欢快觅食;鱼坑旁用桶种上丝瓜、南瓜、百香果等,瓜果棚成了鱼儿的遮阳棚,既美化了田园,又可丰富菜篮子,多余的瓜果藤叶还可采摘来喂鱼。
稻田、鱼儿、鸭子、瓜果,就是稻田综合种养“三江模式”的组成元素,这种模式是广西大力发展稻田生态综合种养的典型代表。
“推进稻田综合种养”,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的要求。我区各级高度重视,仅2017年自治区养殖部门就安排了稻田综合种养专项资金2475万元,支持全区50多个县(市、区)建设稻田综合种养业示范基地,补助标准为2000元/亩。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我区就在总结历年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以创建院士工作站和工作基地为技术支撑,以建设示范县和示范基地、创立总结推广新模式为切入点,推动全区稻渔生态综合种养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跨越,实现了新发展。全区建立示范基地50多个,发展总面积100多万亩,稻渔产量4.5万多吨,产值20多亿元。
目前,按照“宜鱼则鱼、宜虾则虾、宜螺则螺、宜蟹则蟹、宜鳖则鳖”的指导思想,我区先后总结创立了三江“一季稻+再生稻+鱼”、灌阳“稻+鱼鳅龟鳖等品种混养”、全州“稻+禾花鱼”、融水“稻+河蟹”、钦南“稻+南美白对虾”等具有广西地方特色,并可在全区复制推广的11种稻田生态综合种养新模式,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绿色发展。
B
三产融合实力提升
稻田养殖禾花鱼,唱响了禾鱼欢歌。目前,全州县有禾花鱼腊鱼及罐头系列产品加工企业4家,年加工总量500吨以上,产品主要销往外地,县内销量只占30%左右。如今,该县计划通过引进、联营等多种方式,将原来零散的禾花鱼加工企业组合成一个现代化大企业,力争到2020年实现年加工量达2000吨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