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慧琳 傅汝萍/图
湖南日报记者 杨元崇
名片
石慧琳,1996年出生,苗族,泸溪县浦市镇人,吉首大学学生,著有诗集《掌心朝上》。
故事
看蓝天白云,听清泉流水。石慧琳打小生活在远离喧嚣的乡村,她的诗歌中充满对自然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敬仰。
今年8月,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吉首大学2014级学生石慧琳的诗集《掌心朝上》。
8月23日,在郁郁葱葱、微波荡漾的吉首大学风雨湖边,石慧琳双手将《掌心朝上》递给记者。这个校园诗人的言行举止,给人蕙质兰心的印象。这本诗集,汇编了石慧琳从高中到大学所写的100余首诗歌。她对记者说:“诗风各异,水平不一。但每一首诗都记录了我的青春历程,愉悦也好,悲痛也罢。我所不辜负的便是青春了。”
石慧琳说:“我的诗歌是我绘画的衍生品。”原来,石慧琳从小喜欢绘画。读初三时,学校美术老师告诉她:“你学习成绩好,不用学绘画也考得上大学。”而她家里也难以提供学习绘画的相关费用。石慧琳不得不放弃绘画的学习,但她还是把绘画当作自己的业余爱好。她喜欢描述,喜欢意境,在不能用画笔画下那种意境的时候,便通过诗歌表达出来。
“……我摘下绿色/落叶释放完忧伤/在我的手中改变了生命的颜色。”这是石慧琳初三毕业时写下的第一首诗——《落叶的忧伤》。一个暑假,每天写一首诗,“简直对诗歌入了‘魔’”。
高中在泸溪县二中读书,尽管学习任务重,但杨桃竹、姚芳两位语文老师很开明,鼓励她写诗,并在写作上给予指导。在外务工的父亲,也抽空给她买了一些中学生必读书籍寄到学校。这些书里,收录了国内外许多优秀作家的散文、诗歌,她也因此了解到像顾城、海子、雪莱等一些著名的诗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的这句诗,给了石慧琳振奋向前的力量。
2014年夏天,石慧琳考入吉首大学,她的诗歌创作风格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她在关注自然的同时,懂得了关注劳动人民。诗集中的《拾荒阿婆》《孤院老妪》《旮旯》《缝隙中的人》等都是最好的佐证。
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底层,石慧琳的诗“接地气”,“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关注的都是像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这些劳动群众。我觉得他们更需要被关注。我也觉得大自然本真、纯洁,我们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中也不能忽视自然。”
“我来到江边/日头也走到江边/恍如一对情投意合的恋人/闭上了眼/我用我灵锐的耳朵/听着江边稀疏的日落/缓缓地/那声音/是水珠滴落大地/不高不低,赶路的人继续赶路……”《我在江边听日落》一诗,可以说是石慧琳关注自然的代表作。
2016年暑假,在重庆实习时的一个傍晚,石慧琳站在洪崖洞上面眺望嘉陵江,感觉世界像被分成了两部分。夕阳和天空是一部分,静穆、安宁;行人、汽车和大地是一部分,嘈杂、喧嚣。“行色匆匆的人们,都没有停下来听听日落,听听太阳落进水中的微音。没有真的聆听大自然的耳语。”谈及创作这首诗歌的背景,石慧琳的声音格外深沉。
石慧琳说:“我的诗歌还处于青涩阶段,我会努力探寻适合自己的写作风格,这可能要在绘画中寻找。把诗画融合,这是我所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