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叶蕨。 图片由被采访者提供
它叫光叶蕨,它只生长在二郎山上,形成年代远比大熊猫久远
成都市星辉西路18号,四川省林科院林研所所在地。
8月23日上午,副所长余凌帆翻着手中的资料,那是有“二郎山神草”之称的光叶蕨的孢子采集方案。如果天气没有出现大的变化,9月底,就可以采收今年的光叶蕨孢子囊——光叶蕨的种子。
光叶蕨是四川特有的濒危物种。2013年,四川启动极小种群拯救与保护行动,光叶蕨被纳入其中。4年来,通过资源调查和野外拯救性保护,光叶蕨的种群数量从1处增加至3处,单株数量由原来的58株增加至160株左右。
近日,记者进深山、访专家,还原“二郎山神草”的拯救与保护之路。□魏冯 本报记者 王成栋
来历
1963年被发现,形成年代比大熊猫久远
“谁要是乱动一片叶子,我的心都能碎掉。”省林业厅野保站副调研员隆庭伦介绍,光叶蕨通常只有一片叶子,叶子很薄,长约40厘米,上面密密麻麻布满了10多对对称的羽片。其盛放种子的地方——孢子囊,就长在羽片上。
换言之,一片叶子,几乎就是一株光叶蕨的全部。
1963年,光叶蕨被人类发现。当时,中科院院士、著名植物学家王文采来到二郎山天全县境内一侧的团牛坪一带,在潮湿的溪边陡崖石头上,找到了这种地表只有一片叶子、根深不到两厘米的植物,并命名为光叶蕨。依据它的形态,王文采判断,光叶蕨的形成年代远比大熊猫久远。
隆庭伦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还在读大学的他偶然得知了光叶蕨的存在,从此,学林学类专业的他便想为保护这种神奇的植物出份力。当年,他为光叶蕨入迷时,专家们已在苦寻光叶蕨的踪迹。
“老是找不到,山上都翻了一遍,人能去的地方基本都去了,也没得影子。”天全县林业局高级工程师杨洪忠记得,上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王文采当年发现光叶蕨的地方,“二郎山神草”消失了。
直到本世纪初,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邢公侠在一次野外调查中,在二郎山区域重新发现了光叶蕨。此时,距离它首次被人类记录,已过去了差不多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