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9点,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新生选拔考试开始面试。经历过前一天笔试和体育测试的390名考生,迎来了进入竺院的最后一道关卡。
“考官比想象中的要亲切许多。”来自浙江的小鲁这样评价面试老师。和蔼、亲切,是面试官留给大多数考生的第一印象。
但也有同学不这么认为。“我觉得教授问的问题都比较刁钻。”毕业于温州中学的小王报考的是求是科学班,“我们组有人说喜欢VR,教授就立刻追问VR的全拼是什么(vitural reality),另一位教授继续追问AR和VR的区别,追问沉浸模式的VR和普通模式的VR的区别。”
“我觉得面试的时候关注教授的表情是很重要的。因为是群面,所以在别人回答问题的时候,我会注意看教授的面部神情。如果教授特别不喜欢哪种回答,我就会在自己的回答里刻意避开一下。”小王向钱江晚报记者透露了自己面试的小秘诀。
与各自为战的笔试不同,面试是一个与小组成员互相竞争的过程。除了教授和面试问题带来的压力以外,同组考生表现所带来的压力则更为明显。
这一特征在人文社科实验班的面试过程中特别突出。
“我感觉自己在面试中被比下去了,为什么和我同组的男生会这么多?!”来自江苏的小叶是人文社科实验班面试第二组考生。
一旁另一位江苏姑娘小杨补充道:“和我们同组的男生真厉害,两题抢答,我一题都没有抢到。”
人文社科实验班的面试题中,每场都有两题是抢答题,七位同学中只有三位能够回答,这就意味着至少有一名考生无法回答其中任何一道题。
“问的都是些我在高中学习阶段不会涉及到的问题。”来自湖南湘潭的小周告诉记者,“面试还是很看重学生对这个学科是不是真的有兴趣。”
小周参加的是求是数学班的面试,被问到了“面积是一个定义,还是仅仅是一个数值”这样的问题。
“都是很奇怪的问题,主要考察我们对数学的思维和兴趣。如果一直以来,只把数学当个工具而非爱好,没有深究过里面的一些含义,肯定不行。”小周说。
来自台州的小陶报考的是求是物理班,“学术问题居多,有的涉及前沿科学,有的关于生活。”
比如,暗物质这样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怎么观察到的?因为小陶关注过,所以他知道是通过其他星体的活动、质量间接观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