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包装百合花
“从10亩实验田到流转100亩建成百合鲜切花大棚,我们用了3年时间,虽说其间经历了失败的困惑,却换来了如今进入斗南花市的新惊喜,这一切得感谢我们的潘书记。”在新街乡新街村朱家村百合花种植基地,带头“大哥”李顺荣讲述了他带领当地村民种植百合花的经历。他所说的潘书记就是到新街乡上任还不到半年的乡党委书记潘八生。
潘八生在待补镇任过镇长,待补的高原特色产业,特别是百合花产业就是在他手上培育并发展壮大起来的。他到新街上任后,经过多次走访调研,觉得应从培育“小产业”着手,才能逐步组合成依托产业发展致富的“大火车”。于是,他便要求村组干部带头发展小产业,还出台了新街乡村组干部带头发展小产业和帮带实施办法。
李顺荣是小组长,又是党员,又正在实验百合花种植,正好迎上了这个机遇。他与同小组的朱仁伟等一合计,采取“有地出地,有钱出钱,懂管理的负责管理”的“不对等投入,对等分收入”的方式成立了合作社,种植了100亩百合,还建起了一个冷库。每天为周边村组贫困户提供10至18个就近就地务工岗位,每人每天仅务工收入就有70元。
在龙潭村三湾子小组村后的山林里,几十把大伞立于松林间,原来是村民蒋立的“伞下养鸡”。他的这一创举,确实让人大吃一惊。在对他的采访中我们得知,为确保养出生态鸡,他采取立大伞的办法,就是要保证投放给鸡的玉米面等原生态饲料不因下雨和阳光照射而变质。目前饲养的700余只,全是原种武定土鸡和无量山土鸡。
除了养鸡,蒋立还在已流转的500亩荒山里种下了首批近100亩山楂树,树下种有多种试种的中药材。前5年,大家不要合作社一分钱,从第5年到第12年,合作社每亩每年按100元付给流转金,从第13年起,农户与合作社按三七开,500亩地上产生的经济红利,村民得3成,按亩分红,7成用于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产业。
在新街,正是这些接地气的“花篮子、草甸子、鸡栏子、果园子、药圃子”式的小产业,像一节节车箱似的,正在组合成一辆全新的高原特色农业集约发展的富民“大火车”。
本报记者 张雯 通讯员 施云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