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的城市发展新思路,不再一味追求规模,而是寻求“专业化”。从城市经济学的角度而言,专业化城市更容易产生就业聚集、提升民众幸福感,也更容易提高生产效率。
-------------------------------------------------------------------------------------------------------------------------------
据《杭州日报》报道,近日,民间智库“智谷趋势”刊发的一篇文章《时隔十年再看“上海为什么出不了马云”:在新赛道上,上海已被杭州甩下半个身位》,引发网友、社交媒体甚至学界的激烈讨论。
其实,“上海为什么出不了马云”曾是上海从创新角度的自谦性发问,并不是指城市竞争力或创新环境。在中国,类似城市竞争的话题一直是热门,例如,最为广泛的是北京到上海的南北“双城记”,还有就是“深圳赶超香港”等不一而足,总能撩动国人敏感的神经。
但是,文章提出的思想还是一颗“珍珠”:在上海、北京这类超级城市之外,杭州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它体量虽小,却能以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撬动和连接巨量资源,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文章判断杭州并不需要向超级城市发展,未来依然可能与上海共同成为“杭州湾经济带”发展引擎,甚至为中国产业升级和供给侧改革探索新思路。
这是一个极具价值的思考。上海和杭州是否出马云,真的不是一个城市竞争力的判断标准,至少不是全部。但十余年来,人们一直将这种“谬误”屡屡重提,更多折射出人们一种“大城市焦虑”,类似上海这样超大城市规模所带来的堵车、高房价等“大城市病”,严重影响了民众对幸福感的追求,“首堵”“魔都”等词语则是人们无奈的调侃。而杭州城市规模的“小而美”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换言之,杭州与上海之比并不是规模、GDP、创新之比,背后隐藏着城市空间与产业格局的新趋势。从城市地理学来看,一定的产业空间格局形成一定的城市体系(规模),城市体系(规模)是产业空间组织的表现形式,例如东莞的制造业、杭州的世界级科技企业阿里巴巴,都决定了其城市的气质。
在传统的城市经济学中,一个城市的发展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农业生产过剩,以养活城市居民;城市居民生产出某种服务或产品,去交换农民种植的粮食;用于交换的运输系统,粮食与城市产品便利的交换。因此,传统城市空间格局的形成,往往与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相关,生产受到规模经济的影响。城市往往追求规模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