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杭州,早已从西湖时代步入拥江发展的全新时代,必须借鉴国内一线城市的成功经验,争取一线城市的政策与资源。朝着国际一流城市的目标发力,剩下的让别人去说吧。
如何看杭州又“被一线”了
刘雪松
杭州又“被一线”了,这一次是因为临安撤市,成为杭州第十个区。杭州城区面积由此增加了将近一半。有媒体说,杭州有望成为中国第五个一线城市,“以后请叫我世界级城市!”“杭州经济疯长,增速全国第一”……
说这些话的,以为杭州人都爱听。听这些话的,以为杭州真如此。然后一些杭州人找不着北了,真以为世界之大,唯杭州乃天堂矣。
杭州这些年发展成就显著,颇具代表性的有三件宝。一是古老的西湖因为注入了开放、人性的人文元素,更具魅力了;二是代表新经济的阿里巴巴等企业的崛起,把杭州推到了世界经济新模式的浪尖了;三是城市与社会管理的诸多创新,把杭州的软实力与新形象展示给世界了。但是杭州的短板也显而易见。这一点,杭州市委主要负责人在8月1日“六问杭州”时,就点到穴位上了——
比如,杭州市场化取向改革特色比较明显,但在“有为政府”作用发挥上逊色不少。成都大强度建设天府新区,南京大格局调整行政区划并全部撤县建区,打造牛首山遗址公园,就是抢抓机遇主动作为的很好例证。
再比如,杭州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国家实验室、科研院所、研发机构等高端创新平台严重缺乏。全国重要城市的高校争夺战,已不仅仅是“南有深圳、北有青岛”了,不少高等教育基础条件好的城市你追我赶,竞争到了白热化阶段。
2015年杭州迈入万亿元GDP俱乐部,2016年成功服务保障G20杭州峰会,不少城市都到杭州学习考察,大家听到的表扬声、赞誉声多了。有的干部产生了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的想法,看不到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问题,这是十分危险的。杭州目前还不是一线城市,对这一点应该形成清醒的认知。
不过在杭州又一轮“被一线”的议论当中,一线城市的群体也不要酸杭州,不要总把自己当成“带头大哥”一样不屑于小弟弟的成长。一线城市不完全是自然成型的,它离不开属地经济社会的繁荣、努力与发展,同样也离不开政策与制度的特殊供给。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线城市只不过是一个更注重规模效应的概念而已。城市规模既让人羡慕,也让人诟病。“城市病”不少是规模造成的。
杭州不需要纠结于自己在中国城市中的排名,而要在新一轮发展中,规避规模效应中的负能量,走出一条直奔国际一流城市的蹊径。它应该是: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创新驱动力,让更多的阿里巴巴在此诞生与发展;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发展能动性,让全世界更多的人才与创业者,能够在这座城市有踏实的归属感与成就感;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城市治理与管理模式,让世界其他城市能够复制杭州模式的解决方案;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生活品质与细节,让市民有国际一流的幸福感与获得感……而这些,与中国一线城市的概念有重叠之处,也有不相同的地方。至少城区地盘的大小不是决定因素,人口的规模不是决定因素,经济的总量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质量,是一座城市创新发展的力量。
今天的杭州,早已从西湖时代步入拥江发展的全新时代。杭州的发展必须借鉴国内一线城市的成功经验,争取一线城市的政策与资源。杭州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该追求国际化的高水平。这是一条弯道超车的路径。朝着国际一流城市的目标发力,剩下的让别人去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