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郭健 吴亚君 记者 王西建
“香椿播种前可用温水浸4至6小时,再用清水浸10小时,然后放入湿麻袋中,放于20至25摄氏度处催芽……”
近日,在石泉县后柳镇前锋村香椿育苗基地,由县房管局聘请的技术员一边讲解香椿种植技术一边示范。村民们一边听讲一边翻地、播种、浇水,忙得不亦乐乎。这是入夏以来的第二次现场集中培训。
地处偏远的前锋村为什么选择发展香椿产业?这还得从县房管局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曹莉说起。作为地道的80后,第一次进村入户,面对这莽莽青山和村民的贫穷现状,从小生活在县城的曹莉觉得不敢想象,带领乡亲们致富的思想瞬间占领了她的脑海。经过考察分析和房管局的精心研判,最终选择了走特色产业发展的道路。
曹莉说:“要想村民快速致富,必须找准支柱产业,利用产业脱贫。在这方面,我们积极运用已经成型的‘支部+X+贫困户’模式,利用能人大户和返乡创业致富党员带动,形成与贫困户的精准对接,引导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业。”而被称为“树上蔬菜”的香椿成为了包联单位和“第一书记”的首选项目。
在曹莉的协调下,房管局主动与外界联系,引进项目,助推发展。李金斗是后柳镇创业能人,多年来一直专注食品果品加工行业,并创办了“李进宝”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生意做得很红火。房管局帮助前锋村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想法和李金斗不谋而合。李金斗说:“根据地理条件,这里适合发展林特产业,我一直在考察香椿种植项目……”
但是,2017年初,作为“第一书记”的曹莉和村“两委”干部一起去做群众工作,却受到村民的委婉拒绝。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村民们都不愿意种香椿树。曹莉感到很委屈:“其实我们当时就是想让他们发展种植技术简单、见效快的产业项目,可山上的群众还是一个劲地守着传统产业。要想改变贫困面貌,必须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才行。”
要从根本上消除群众的顾虑才能获得支持。于是曹莉又和李金斗商量出一个办法,村民将土地流转给“李进宝”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免费获取香椿苗,合作社统一提供技术指导,统一按照市场价格回收香椿,有了保障,村民逐渐接受了这种发展模式。
四组村民张德余以前一直在外地打工,年初回家过年时,听说要在家门口发展香椿种植基地,他干脆不外出务工了,还把家里的15亩地全部流转给“李进宝”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张德余说:“每年的流转费就4000多元,我还可以在基地打工挣钱,能照顾家里,一举几得的事,太好了!”
目前,在县房管局和村上支持下,“李进宝”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精选红叶香椿种子100公斤进行育苗,流转土地100亩,下一步将在中高山地带种植矮化密植香椿5万株,并利用合作社成熟的销售系统,树立前锋香椿品牌,为当地群众开拓一条产业发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