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高温不减;这个暑假,热情不减。6月底,浙江新闻客户端发起我省高校“寻找10支暑期实践队,让浙江新闻为你的暑期提案发声”活动,短短一周,便收到来自35所高校近350支团队的报名申请。7月初,2017“浙里正青春”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正式启动,精选的10支优秀队伍陆续出发。他们兵分多路,奔赴田野、海岛、山区,把专业知识、先进技术带到当地;他们蹲点乡村学校,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他们在青春实践中刻苦磨练,唱响青春之歌……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看,年轻学子们把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梦想中,走进加快建设富强浙江、法治浙江、文化浙江、平安浙江、美丽浙江、清廉浙江的火热现场,以好奇之心引领调研课题,以思考之力集纳发展策言,为高水平谱写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浙江篇章贡献更多的青春智慧,让青春绽放时代光芒。
一张照片 沿山溯水追寻百年记忆
这是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一棵有着200多年树龄的沙棠树,枝丫并不茂密,却刚直地向上伸展着。这里是贵州遵义第十一中学校园,曾是浙大西迁办学地。70余年岁月变迁,再不见树下竺校长消瘦清隽的身影,唯有这棵树饱经风霜雨雪后仍傲然挺立。
今年是浙江大学西迁办学80周年。7月下旬,一群求是学子携带着老照片来到贵州遵义,重走前辈在烽火年代辗转办学之路,探访老照片背后的故事,追寻跨越千里的浙大文脉。
遵义市湄潭县的浙大校舍碑与碑亭是此行最重要的一站。“国立浙江大学黔省办学校舍记”纪念碑是1945年由王焕镳教授撰文,竺可桢校长删改审定,罗韵珊先生楷书刻石而立。但回迁之后,这块石碑却不知下落。
经济学院2016级学生毛子昕告诉记者,行走中实践小分队得知,竺校长在回迁15年后回到遵义寻找此碑未果,所幸之后在今遵义十一中找到。同学们拿出石碑老照片对比,拍摄了视频纪录片。数学科学学院2016级学生楚佳蕾说:“在穿梭时空的对话中,我们缅怀百年浙大岁月,铭记西迁精神。”
曾作为浙大教学中心的湄潭何家巷、容纳师生们在战火中苦读的“子弹库”、见证浙大师生与湄潭百姓患难情谊的湄江两岸……同学们带着老照片继续前行,循着先辈足迹,一段段西迁记忆被重新唤醒。人文学院2016级学生陈佳囡感叹:“行走在昔日浙大师生跋涉过的路上,真心为他们不畏艰险的积极乐观精神所感动,这是求是精神的最好写照。”随后,同学们装了一瓶清澈的湄江水,准备带回浙大校园里的启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