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青“北漂”:与大时代携手同行(港澳在线)
本报记者 冯学知
7月下旬的一个周末中午,北京国贸附近的某个咖啡馆正进行着一场名为“从狮子山到长城”的沙龙。5位“北漂”多年的资深香港青年,与60名在京实习的香港大学生热烈互动,分享他们的“北漂心得”。
“来北京快一个月了,大家有什么感觉?”受邀参加沙龙的徐天成开场的这一问,已经颇有地主风范。面对一双双好奇的眼睛,徐天成有问必答,侃侃而谈。最近这些年,像这样的分享会,他一年要参加好几场。“毕竟在他们看来,咱算是‘北京人儿’了。”徐天成的普通话已经相当标准,带着些许京腔。
“老北京”里安新家
“不知不觉的,就成了这个城市的一部分,甚至回香港待久了会很想回来。”2006年就已到北京工作的徐天成抬头一算,已经是第十一个年头了。作为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徐天成的家人都在香港,但2009年被调派到香港工作半年,却让他有些恍惚,“总觉得北京才是家,香港只是被调派的地方。”
初来乍到,百般不适,光是秋天的干燥和春天的柳絮就让徐天成吃了不少苦头。“好在那时每天都有新发现,有这种新鲜感,也不会觉得太辛苦。”如今,乍见之欢已变成细水长流的爱,如果有新来的香港朋友觉得北京不错,徐天成会非常高兴,仿佛为自己的家人长了脸;如果说不喜欢,他总想找到原因,帮他们安顿下来,希望他们有所改观。
“80后”的曹肇棆从香港来京也有9年了,3年前还在北京创立了“CBD迷你仓”,有了自己的事业。比徐天成幸运的是,曹肇棆的家人也生活在北京,虽然2008年初到北京也面临种种生活细节还有语言上的困难,但在家人的帮助下不到半年就完全适应了。而今虽然事业繁忙,他仍然坚持定期去日坛公园练形意拳,或者抽空和太太去三里屯寻觅美食。“北京很大,很包容,选择也多。”曹肇棆认为,来自任何地方的人都可以在北京找到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来京8年的余家鸿认为,北京四季分明,开放包容。即使让他头疼的交通和空气问题,近些年也一直都在改善。不过,比起硬件环境的变化,余家鸿对城市软件的改善更有感触。“小区规划越来越人性化了,城市的服务越来越细腻。”就在接受采访当天,余家鸿得知自己的快递被放置在了小区楼下新设的快递柜里,他只要用手机上的条码就可以自己回去取件,免去了托人代领的麻烦。从事投资工作的余家鸿对北京新兴科技的应用环境赞不绝口:“线上线下的结合非常普遍,大家都说老北京老北京,我觉得北京一点也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