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
8月9日,一场大雨突如其来,但这并不影响珠海市社会福利中心活动室内的热闹气氛。这里,正在举行“模拟家庭”和“模拟家舍”的钥匙交接仪式。接过中心主任林勇递过来的钥匙,患有智力障碍的13岁孤儿梅梅似懂非懂,这意味着她将有了一个小家庭,有自己的“爸爸妈妈”,还有三位即将一起长大的“妹妹”。往后每天从特殊学校放学时,她都能和其他孩子一样说一句:“我回家了!”(8月14日《珠江晚报》)
孩子虽然还是生活在福利院里,但是由于有了“模拟家庭”,生活方式也就有了不同。珠海市的福利院想通过变革,让孤儿的生活尽量接近“普通的家庭”。他们开始实施“模拟家庭”活动。福利院将居住场所进行了改造,分割成了60平方米左右的“小家庭”。对“小家庭”进行了布置,布置得就像一个“普通的家庭”,而且每一个“模拟家庭”里都有“爸爸”和“妈妈”。将孤儿分散到这些“模拟家庭”里,从而成为兄弟姐妹。这样的“模拟家庭”由于在形式上更接近“普通的家庭”,也就纾解了孤儿的成长烦恼,让他们不再感到自己是不幸的,自己是与其他小朋友不一样的。
孤儿的成长不仅要有吃有喝,还需要有家庭的温暖。而传统的福利院生活模式,却让他们在“与众不同”中品尝了人间的苦难。制度的创新纾解了这种心理的困惑。“模拟家庭”是福利院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变革值得点赞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