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杭州,尽管有几天气温直逼40摄氏度,但京杭运河拱宸桥边的游客依然熙熙攘攘。这里碧波荡漾,两岸绿柳拂堤,与“天堂苏杭”的美誉相得益彰。
很多拿着自拍杆和拱宸桥合影的游客并不知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京杭运河杭州段曾经鱼虾绝迹、臭气熏天。1980年左右,京杭运河杭州段的水质更是跌入谷底。
然而,此后的30多年间,从以截污、调水、疏浚等为主要治理方向到“五水共治”新模式,京杭运河杭州段经过几轮治理,终于焕发出新的生机。
灵动的运河成了城市排污沟
穿城而过的运河让杭州城变得更加灵动,但随着工业发展和人口剧增,在污水处理系统完善之前,运河所流经的1113平方公里内的工业和生活污水都会排进来。不知不觉中,运河变成了“污水沟”。
工业污水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当时林立在运河两岸的浙江麻纺厂、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杭州市第一棉纺织印染厂等大型工厂。另一方面,京杭运河杭州段是杭州主城区水位最低的地表河流,自然成了全市各类河水、地表径流和众多支流的主要受纳水体。本来自净能力就很弱的运河,面对不断排入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几乎毫无应对能力。
当时只有21岁的陈建明从家乡江苏徐州来到杭州当运河护河工,吃住都在船上。他至今还记得,当时因为运河的恶臭自己几乎没有胃口吃饭,参加工作第一年就瘦了20斤。所以当他听在杭州长大的师傅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运河可以游泳玩耍,甚至洗菜、淘米,简直无法相信。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当陈建明在船上饱受运河臭味困扰时,被列为国家“六五”计划期间的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杭州运河水系污染综合防治研究课题,已悄然开展。这个历时3年的研究课题,确定了以截污、调水、疏浚等为主要方向的运河治理工作。
1983年年底,连通京杭运河和钱塘江的工程开工,通过三堡船闸实现“江河奇汇”。这项耗时5年的工程,让京杭运河终于有了活水注入。然而,钱塘江的水无法治好“病入膏肓”的京杭运河。
在差不多的时间段,1987年全国第二个污水处理厂——位于杭州的四堡污水处理厂建成,该厂和另外两项污水处理工程相结合,基本上可以处理30%的杭州城市污水,但每天还有近50万吨的污水通过排入支流等渠道流入运河。这次整治后,运河依然不堪重负,水质并没有出现较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