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用盐耙赶水,加快海水结晶。
②收获晒制海盐。
③盐工们赶在日出之前将头天晒出的粗盐挑到仓库内储存。
④天微微亮盐工们就开始一天的工作。
⑤老盐工苏锡辉已经跟制盐打了半个世纪交道了。
⑥随着城市的规划,盐碱地里正慢慢崛起一座海洋园区。
⑦盐场的夜晚静悄悄。
在北海竹林盐场崎岖不平的田埂上,72岁的彭定生默默地走着。脚下这片土地他太熟悉了,多少个白天黑夜,多少次风雨欲来,他和他的工友汗湿衣裳,从这里挑出了一担又一担晶莹的海晶盐。
“我们这些生活在海边的人都认为,能吃到海盐是最健康、最环保的。可是现在随着物价上涨和生产成本的增加,制海盐已经是夕阳产业,年轻人都不愿意做这样的苦活了。”彭定生说。
北海竹林盐场兴建于1968年11月,坐落于北部湾畔、距离北海市区28公里的福成西村。这里曾是广西最大的海晶盐生产基地,产品主要销往桂中及桂东南地区,鼎盛时期有自己的医院、学校和幼儿园。2004年,竹林盐场的产盐量还有4.7万吨。随着产能的下降,此后逐年递减,去年产量仅5000多吨。北海曾引以为傲的采盐业,如今正步江苏盐城的后尘,随着时代的变迁渐渐消逝。
“好的盐田真不舍得丢。”今年70多岁的老盐工苏锡辉从18岁起就在这里担盐,见证了盐场从兴建到鼎盛,再到衰落的整个过程。虽然退休十几年了,但直至去年他还在担盐。如果不是眼睛看不清东西,他可能还会继续担下去。在他心中,盐田是割舍不去的“圣地”。
2012年,北海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推进竹林盐场区域旅游整体规划开发。有关部门计划依托滨海旅游业,将部分盐田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北海竹林海盐文化旅游项目,主要建设盐业博物馆、海盐生产观光区、滨海休闲度假区、文化艺术创作区、旅游度假养生区、东盟风情街、竹林海鲜城等。
老盐工们都希望,不久的将来,这里能像规划的那样有番新天地,他们还能在这片土地上向游客展示悠久的海盐制作工艺。这些期盼给他们晚年带来慰藉。
本报记者 何运斌 通讯员 李君光 古道/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