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他坚守一生的原则:以平常心干好平凡事。”杜星垣的女儿杜小真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杜星垣(1914-2011),福建省霞浦县人,1936年在上海大夏大学上学时,参加上海抗日救国青年团和上海地下革命工作,1937年胸怀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相约其他霞浦籍同学一起徒步北上,行走12天到达延安,参加地下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杜星垣先后任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四川省委书记、国务院秘书长、国家体改委副主任等职。
1978年,杜星垣在四川任省委书记等职,负责主持全省工业工作。他下乡调研回来,晚上就在办公室写材料,将白天所见所闻反映出来,尽力写好写实。杜星垣常说,“领导干部的讲话、文章不单纯是文字问题,而是对事物的看法,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对改造世界的意见,不是说着顺嘴就行。”杜星垣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无论是写报告还是准备讲话稿,他从来不让别人代笔。
杜星垣的夫人钟铮早年参加革命,一生跟随丈夫南征北战,曾在北京市委工作,可是因为杜星垣的“讲原则”,钟铮无论是级别或是职务从未调整过,至死都没有沾他一点“光”。杜星垣对自己的家属要求极严,从不让组织照顾,从不搞特殊化。“他坚持原则的‘死板和固执’是出了名的,因此家人绝少会想去沾他的光,也不能沾上。”杜小真说。
出于工作需要,单位给杜星垣安排了一辆公车,钟铮常年乘公交车上下班,即使和杜星垣顺路,也一次都没有乘坐过他的公车。“2000年冬天,妈妈病重,是我和爱人韩十月连夜在寒风中叫来一辆出租车,送妈妈到医院,那次入院后,妈妈就没有再回来。”女儿杜小真回忆起当年,眼眶有些湿润。
杜星垣先后回乡5次,每次都是轻车简从,吃住也不讲究。
“工作上不断追求上进的哥哥,生活中却‘毫无长进’。”杜星垣的堂妹杜丽华感慨地说。1972年,杜丽华赴京看望杜星垣,在堂哥家中小住。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杜星垣家每个月粮票没用完都主动上交。杜丽华好几次想讨要一些,看着堂哥一家平常也只是清粥小菜,话到嘴边又咽下了。杜星垣与杜丽华拉家常时,一再嘱咐她转告家乡的亲人,“要努力工作,要自食其力,不要给国家、社会添麻烦,更不要以我的名义给地方政府和家乡父老添麻烦。”这样的话,杜星垣不只对堂妹一人说过。
如今杜丽华已82岁,住在霞浦县花桥弄一幢旧宿舍楼里,离职多年都没有退休金。据了解,1959年杜丽华由霞浦县劳动局招临时工时,招入三沙渔业公司罐头厂,在实罐车间工作,直到1984年搬离三沙,也没有转正,“临时”了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