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石如宽 戴玉亮
本报通讯员 付 瑶
寿光市化龙镇屯西农业科技园区,每个大棚的棚头都建有平房。“房子是两室一厅的,可以做饭,也可以洗浴、住宿。种菜、摘菜忙时,我们都吃住在这里。”4号棚主人、屯西村村民葛怀堂说。
2016年,寿光洛城街道发展“飞地经济”,屯西村在化龙镇建起16个高标准大棚。建大棚之前,有村民担心,基础设施谁来管?“只要村民愿意发展大棚,基础设施由村集体承担。”屯西村党支部书记葛茂学说。
屯西村在化龙镇的农业园区不仅修好了园区道路,还打了井、通了电。这些基础设施也成为屯东村在古城街道大棚园区的“标配”。
“现在我们都安装了有线电视,扯上了网络,基本的娱乐都能满足。对农民来说,这些也就够了。”葛怀堂说。
在羊口镇的“万亩良田示范工程”园区内,去年新建的201个大棚收成不错。
从去年开始,羊口镇单家庄子的张晓云不再种植棉花,而是承包了2个大棚种植西红柿。“政府帮着把棚建起来,修了路,通了电,打了井。”张晓云说。
通过“领着学、帮着卖、补贴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羊口镇党委政府帮助菜农创造效益。
地处寿光北部滨海盐碱地带,干旱缺水严重制约羊口镇的农业发展。但早在2000年,羊口镇的杨庄村、刘旺村就在盐碱地上建大棚,无土栽培西红柿。
在寿光,无土栽培西红柿是成熟的技术。抓住这个新产业,羊口镇整体流转土地7500亩,实施蔬菜大棚示范工程,其中规划了2000亩的高标准水肥一体化无土栽培示范区。羊口镇投资3000多万元,配套道路、管网、深水井以及电力等基础设施,农户来园区建大棚,免除前5年土地承包费2万元,镇上出资聘请技术人员全程指导。目前,全镇在建工厂式蔬菜大棚113个,面积680亩。
一个种植周期下来,张晓云承包的2个100米长的西红柿大棚,毛收入近20万元。羊口镇党委书记吴广兴说:“菜农的收入说明原来的盐碱地已经成为高效菜园。”
营里镇、羊口镇农村,因缺乏浇灌条件,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传统农作物为主,产量低,村民收入与寿光南部种菜的农民没法比。2016年,寿光将大田改大棚、旧棚改新棚的大棚“两改”工程作为提升“品质农业”的关键举措,积极推进成方连片建设新型高标准大棚,营里、羊口成为“大田改大棚”的主要区域。
新建的大棚园区,营里镇统一设置蔬菜垃圾暂存点、大棚管理房,对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实行200亩以上集中建棚区按每亩10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
孙家庄村2016年秋后调整村东土地200余亩,建设高标准大棚28个,在大棚区新打机井17眼。孙家庄村民杨爱利投资20万元,建设了120米长16米宽的大棚,一年下来,收入15万多元。“要是没有通水通电,我们的收入难以改观。”杨爱利说。
据了解,国网寿光市供电公司对孙家庄村的农灌用电设施进行了改造,新上4台配电变压器,总容量550千伏安,改造、新建线路,共计投资139万元。
“确保规划设计合理、建设一次成优、农民用电安全省心,为大棚蔬菜生产和农民增收提供电力保障。”寿光市供电公司运检部配网专工孙萌冬说。去年,寿光市供电公司新建、改造中低压线路457.7千米,新增、更换配变709台,营里镇、羊口镇新打的148眼机井全部通上了电。
“一个高标准大棚投资近20万元,按正常收入水平测算,不到两年就可以回本。我们孙家庄村人,终于走上致富路了。”孙家庄村民杨中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