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记者 周俊 通讯员 王万超 蔡葆源
鼠标一点,就能免费享受省城的医疗服务;电话一拨,就能获得农业专家的技术指点。以往,这种便捷的生活生产方式,蓉峰村村民们想都不敢想。
涟源市杨市镇蓉峰村是省级贫困村,经精准识别后,共有贫困户86户256人,绝大部分是因病、因技术缺乏而致贫。2015年,省科协扶贫工作队进驻后,带领村民走上了一条科技脱贫的道路。
在村卫生室,村民李芳云带着孙儿来看病。村医喻文明通过远程医疗连线,在省第二人民医院专家指导下进行详细检查。“没什么大问题,是中暑引起的,千万不能在高温下洗冷水澡。”通过视频,专家耐心提出建议,并开出药方。
“有专家的把关,这下我就放心了。”听了专家的诊断,李芳云松了一口气,“孙子老是不爱吃饭、头晕乏力,我就担心有什么毛病。”
“村里医疗条件过去很差,尤其是还有一些重症病人长期往返医院太折腾,费用吃不消。”村党支部书记毛健介绍,“扶贫工作队帮我们建立起远程医疗站,一些疑难杂症和康复治疗都是通过专家指导来完成。依靠科技,我们把省城医生请进了村里。”
医疗问题解决后,如何带领村民脱贫?蓉峰村没有集体经济,土壤贫瘠、山地较多,村民除了传统分散的农家种养,没有什么经济来源。
扶贫工作队请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科研团队,对村里的土壤、环境、山体进行详细调研,最后结合市场需求决定建设100亩沙梨和黄桃示范基地,配套种植生姜,把全村所有的贫困户都纳入组建的合作社。同时向每个贫困户发放树苗,进行分散种植。
“搞种植是个技术活,尤其村民们没有种过果树,感觉很有压力。”扶贫工作队队长邓益平说,“我们联系省里的农学会、林学会、畜牧兽医学会,成立专家服务队,除了定期进村指导外,随时接受村民咨询,对几个种植大户还安排了专门的科技服务员。”
说起科技带来的实惠,村民老肖深有感触:“去年我家的梨树得了梨锈病,想了很多办法都解决不了,急得我团团转。后来,工作队到长沙请来专家指导,原来是周边的柏树带有病菌,对症下药,很快治好了梨树的梨锈病。”
说话间,记者来到村民曾细美的果园,扶贫队队员肖鹏正在指导她修剪施肥。曾细美种了100棵果树,在农技专家的指导下,沙梨的成活率达100%。她算了一笔账:以前种一季稻,每年收入只有400多元;现在种果树,每年收入有1万多元,收入涨了好多倍。
肖鹏告诉记者:“扶上马,还得送一程。产业搞起来了,我们正筹备建立冷库和电商平台,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让水果有地方储存、卖得出去。”
依托科技,蓉峰村走出了一条特色脱贫的路子。未来发展,工作队与村支两委早已做好了谋划,还是依靠科技,发展优质水稻种植和庭院经济,打造出特色产业。同时,建立自驾车营地,将科技扶贫、产业扶贫与旅游扶贫相结合,融入龙山旅游圈,进一步拓宽致富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