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铭
“企业建设期间,通化国家医药高新区专门委派一名政府人员入驻企业帮助办理前期手续,从拿下地块到开工建设仅用了2个月时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通化市对营商环境的高度重视,选择在通化投资兴业这步棋走对了。”通化天实制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曾庆云接受采访时难掩心中喜悦。她的感慨代表了众多在山城通化创业投资者的心声。
软环境是一个地区政务管理水平和社会文明的综合反映,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经济的活力。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局面,通化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积极营造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和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全面完善和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为通化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
吉林通化国际内陆港务区是长吉图开发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省主动触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重大举措。
“为支持港务区企业登记注册工作,通化市工商局专门在港务区开辟了绿色通道,设立专门窗口、专人负责,实行‘一站式、全流程、一条龙、无换乘’服务,企业从网上登录核准名称到领取营业执照,其他地方可能一年都完成不了事儿,港务区最快半日之内完成,最慢不超过两个工作日。”通化陆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顾问宋积慧告诉记者,自2016年10月至2017年4月,仅半年时间,通化市工商局就为港务区22户企业核发了营业执照,其中包括世界500强企业中远航运。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该放的放开、该减的减掉,才能激活市辖区经济活力。
2016年,通化市政府向东昌区、二道江区分别下放49、87项行政职权,向通化国家医药高新区授权、委托2211项权限。“以前企业办手续需要在高新区办一部分、市里办一部分,一个手续办下来得一个月的时间。现在,最晚五天,最快一天,就可以在高新区办结所有手续。”通化国家医药高新区行政审批办主任张连成介绍说。
今年年初,为打通简政放权“中梗阻”,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通化市还开展“放管服”改革“回头看”活动。目前,40个政府部门初审上报行政职权4776项,经过审核确认,保留2675项,清理2101项,减少44%。重新调整确定行政职权2608项,比原权力清单减少67项。行政许可事项由原来的49个部门473项,减少到33个部门257项。进驻政务大厅行政审批部门由原来26个增加到36个,部门进厅率、项目进厅率由原来的53%、65.6%全部提高到100%,审批授权率由原来的21%提高到93.2%。
奔着问题去、瞄准问题改,打造优质发展软环境,通化市注重调研论证和跟进指导,针对基层和企业提出的实际需求“对症下药”,基层要什么权力就给什么权力,从“端菜”变“点菜”,既“解渴”又“够劲”。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通化县对企业和投资者提出的问题“只研究怎么能行,不研究怎么不行”;集安市把企业当作朋友对待,把企业发展当作家事来办;通化国家医药高新区对企业和投资者“无事不插手、有事不撒手、好事不伸手、难事伸援手”……
采访中记者发现,通化市全市上下“精准摆位”,“亲”“清”政商关系“新生态”已经形成。审批少、流程优、体制顺、机制活、效率高、服务好,成为众多来通化投资兴业者的深切感受。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动‘放管服’改革工作,加强宣传引导,深入开展调研,进一步打造良好政务环境。同时,创新服务理念,以‘对标’活动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审批事项‘最多跑一次’改革,促进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通化市软环境办主任姜横夫表示,直面经济新常态,通化市将不断优化发展“软环境”,造就经济“硬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