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强好胜是人的一种本能,而适时适度示弱则是人的一种本事。示弱不软弱,成就真正的强者和赢家。
人该不该示弱,可不可以示弱?很多人的想法和看法是不一样的。现实中,示弱的人似乎越来越少了,人一般都不愿、不甘和不善于示弱。有的把示弱等同于“无能”“胆怯”“没用”,甚至看成是“缺钙”“软骨”“窝囊”;有的把示弱与做人的尊严和面子挂钩,觉得示弱会失尊严、丢面子,被人说闲话、瞧不起,甚至被人欺负。
应该说,不示弱是人的一种本能,人们通常用“毫不示弱”来形容一个人的勇敢。人都是要面子的,谁都不愿意把自己的短处、弱点显示出来。然而,学会适时适度地示弱,既是一种需要、一种本事,也是一种气度。
人在两种情形下是可以也应该甚至必须示弱的:一种是自身力量还没有强大到可以示强;另一种是避人锋芒、迂人锐气,让自己转危为安、化险为夷。古往今来,这两种情形下示弱的例子不胜枚举。廉颇是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勇猛善战。蔺相如原是一介门客,后因渑池之会功劳卓著被封为上卿,且位列廉颇之上。廉颇不服,屡屡扬言“我见相如,必辱之”。面对强势的廉颇,蔺相如忍辱负重,“每朝时,常称病,不与廉颇争列”,望见廉颇,“引车避匿”。蔺相如的示弱,成就了后来传为美谈的“将相和”。还有孙膑用减灶法击败庞涓的故事。魏、赵曾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派田忌带兵救韩国。田忌采用孙膑计策,诱敌深入。魏国大将庞涓挥师在齐军后面追了三天,见齐军第一天造十万灶,第二天五万灶,第三天三万灶,随后做出错误判断,丢下步兵,只率轻兵锐卒,日夜兼程追赶齐军,结果遭埋伏,兵败自刎。再有就是著名的鸿门宴。在那剑拔弩张、暗伏杀机的场合,刘邦聪明示弱,毕恭毕敬,结果逃过一劫,并最终战胜了项羽。这些故事都很好地诠释了示弱的智慧和谋略。
示弱,并非软弱,而是权宜变通之计。示弱者不显山不露水、不惹事不生非,在很多人的眼里,不具备挑战性、威胁性。从这个意义上讲,示弱是韬光养晦、养精蓄锐的好策略。如果说,面对压力不低头、不屈服是有个性的话,那么适时适度示弱,则是聪明的选择。
人可以示弱,但不可以软弱。软弱者仰人鼻息而行事、寄人篱下而苟且,没志气、无骨气,没底气、不硬气,是真正的懦夫。软弱是无能的亲兄弟,是懦弱的双胞胎。软弱的人往往“烂泥扶不上墙”,扛不住事、担不起责,立不住、走不远、飞不高。人软弱才真正会被看不上、瞧不起。
示弱常有真英雄。“天下莫软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强者示弱、赢者示弱,方能立于不败之地。示弱不软弱,方能成就真正的强者和赢家。(本文由《秘书工作》杂志提供,刊于2016年第9期,如需转载请与版权方联系)